
出版社: 云南大学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0.91
折扣购买: 演讲探艺/志勤系列丛书
ISBN: 9787548207771
李志勤: 1951年出生,昆明陆军学院藏族中学原校长、教授,现任中国演讲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演讲学会会长。从军38年,1979年参战,荣立三等功;先后担任昆明陆军学院语言教研室主任、藏族中学首任校长。1986年在军校率先开设“军事演讲”课,部分讲义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统编语文教材,9篇演讲文章由1987年《昆明陆军学院学报》(月刊)连载;被誉为“全军院校开设演讲课第一人”,1990年被收入全国《演讲新秀名录》;先后在人民大会堂等巡回演讲近千场;独立和参与培训军内外先进事迹演讲报告团31个,参加或带队参加军内外演讲及论辩大赛获冠军、一、二、三等奖近百人次。中共十六大代表候选人,获得“全军优秀教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当代演讲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全国教育援藏先进个人”、“成都军区优秀党务工作者”、“成都军区清正廉洁先进个人”、“成都军区教育银奖”、“云岭大讲堂优秀主讲人”等30余项奖项和光荣称号。发表论文187篇(国际性5篇);出版发行论著、教材29部。
(一)鲁迅的演讲策略 形象化的启发渗透式。鲁迅的演讲并不是激情洋溢的激情式,也非振 奋人心的鼓动式,也非深奥难解的学者式,也非催人行动的号召式。首先 ,鲁迅在他的演讲中并不以导师的身份自居,他并不希望学生丧失独立判 断的意识,他只是引起听众的思考,启发听众的觉悟和灵魂,这样的演讲 必定是“润物细无声”的逐步渗透,用深刻的思想和高妙的演讲策略给听 众的灵魂以春雨化物般的享受。其实,晚清以降,书院改学堂,学校里的 教学活动不再以学生自修为主,而是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这么一来,所有 的大学教授,多少都得学会“演说”--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校园以外。 鲁迅自谦的话语“不喜欢演讲”和“不善于演讲”即是对这一时期出现的 许多以青年导师和精神领袖自居的所谓“大师”的讽刺。鲁迅在演讲中的 情绪调控是非常淡定从容的,在他的讲演态度中,是决找不到一点手比脚 画的煽动和激昂的,他对青年的影响靠的不是煽动和高声疾呼,他批判的 锋芒靠的也不是高声的激烈的谩骂。“他的低弱的绍兴口音,平静而清明 ,不急促,不故作高昂,却夹带着幽默,充盈着力量,像冬天的不紧不慢 的哨子风,刮得那么透彻,挑动了每根心弦上的爱憎,使蛰伏的虫更觉无 地自容”,这是对鲁迅先生启发渗透式演讲策略的最好形容。 鲁迅对听众思考的启发有的时候是靠设问来进行的,设问是一种人们 喜闻乐见的修辞手法,其结构是有问有答。“其问,可吸引人们的兴趣; 其答,可解决人们头脑中的悬念。在演讲中巧用设问,可吸引听众的注意 从而使听众与演讲者的思维共振,便于演讲者阐发自己的观点。”鲁迅在 其演讲《流氓与文学》中,开篇第一句就是“流氓是什么呢”,一下子就 抓住了听众的思考神经,使得听众产生了知晓问题答案也即鲁迅对此所持 观点的渴望。鲁迅先生在第二段就给出了自己非常鲜明的观点,由于听众 都是同文书院第28期的日本学生,先生便用日语词作了解释:“流氓等于 无赖子加壮士、加三百代言。”(无赖、流氓、痞子)接下来,鲁迅对流 氓形成的历史因由的阐述也是非常发人深省的,“流氓的造成大约有两种 东西,一种是孔子之徒,就是儒;一种是墨子之徒,就是侠。这两种东西 本来也很好,可是后来他们的思想堕落,就慢慢的演成了所谓流氓”。这 个答案一定不辜负听众的思考和期待,令人佩服,一针见血。鲁迅所举的 流氓的例子也是引人深思的,刘邦、刘备、朱元璋之流,他们可不是一般 的小流氓,最后鲁迅的视角从历史回到现实,对国民党对文化的暴虐统治 进行了抨击,借古讽今,顺理成章。鲁迅先生的这篇演讲非常之短,讲下 来估计不足半小时,但是,这样设计的演讲策略一定是大获成功的,给听 众带来的灵魂的震撼和思考的启发必定是悠长的。 鲁迅的启发渗透式策略还体现在他对自己思想的袒露上。他并不以导 师自居,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大师的架子、面子和尴尬,他因此可以无 畏地袒露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哪怕是另类的,不合时宜的。他甚至可以 袒露自己思考中的苦闷彷徨和痛苦挣扎,并不只是袒露思考成功之后的结 果,这样“授人以渔”的方式无疑更具大师风范。在他的演讲《娜拉走后 怎样》中,一开始就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这“苦 痛”首先属于鲁迅自己。接着讲“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 ”;但又立刻承认,“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 ”。最后说到“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也 还是坦诚直言,“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对于自己在上下求索过程中的苦痛毫不虚掩,不仅说自己“知道”什么, 更说自己“不知道”什么;不是自己掌握了真理,有现成的路指引听众去 走,而是提醒听众要自己去寻找出路,他鲁迅也不是领路人,只知道要向 前走,怎么走,走到哪里,对于路径他也还处于寻找的过程中。这样的真 诚和苦痛是分外动人的,关键是鲁迅知道青年并不是傻子,他们会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