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教育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4.86
折扣购买: 6~9岁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
ISBN: 9787553967677
严虎,医学博士、CCTV-1《挑战不可能》节目年度挑战王候选人,国内知名心理医生,从事精神心理相关工作十余年,工于绘画心理技术,目前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者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近10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包括《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手册》《绘画读心术》《儿童心理画》《陪孩子成长:绘画让你更了解孩子》《家长心理学入门》《解析焦虑》等,为国内多家电视台及报刊媒体特邀心理专家和专栏心理作家。
第三章 9-12岁儿童成长“心理雷区” (图、格式请参考书,下不一一说明) 简介 雷区, 就是一个危险地带, 而心理雷区, 就是一个人心里的危险地带,它是每个人的敏感点, 如果被触碰到了, 就是冲突的开始, 就会有人受伤。每个人, 包括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可被触碰的“心理雷区”。9-12岁的儿童身心进入高速发展期, 身体快速发育、自我意识的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增强,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自己的“隐私”, 爱面子, 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父母冒然触及孩子的“心理雷区”, 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那么,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哪些“心理雷区”是不可触碰的呢? 我们又该如何去“避雷”呢? 下文为大家详细介绍。 第一节9-12岁儿童“心理雷区”(一)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后来怎样了? 【事例简述】 一位四年级男生,人很聪明,也很有礼貌,对老师特别尊敬。但是让老师很头痛的地方是:他很暴力! 这个男生一旦跟同学发生冲突,不管事情大小,不管对与错,不管对方是比他高一个脑袋还是比他小几个年级,他都是用拳头解决问题。面对班主任讲道理、苦口婆心的教育,他总是甩出一句话“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因为这样,他在学校“出名”了。经过咨询,了解到这个男生从小特别活泼,闯下了大大小小不少的祸,每次他爸爸除了打,从来没有用其他方式和他沟通。因为他爸爸认为他就是一个“欠打的兔崽子!”,所以男孩也认为,当与同学起冲突的时候,他只要挥起拳头,那些同学就不敢再欺负他了! 【心理解读】 这个男生在犯错误后,他爸爸用打骂的方式让孩子错误的行为立马停止了,但是孩子会出现以下行为认知:孩子获得了这样的信息:拳头能让人立马闭嘴和收手,用武力解决问题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孩子会变得自我否定。当孩子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时候,做事情就会畏首畏尾。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当他不小心再次犯错误时,就只能通过撒谎、逃避来面对问题。 【育儿支招】 曾经父母热衷于追捧“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觉得孩子不听话,就要打。实则不然,越是被父母经常打骂的孩子,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越是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我们若不想培养一个叛逆、暴力、恐惧、撒谎的孩子,需要改变的是父母自己。可以尝试这样去做:父母需要牢记教养孩子的初心 父母教养孩子的初衷是希望他听话,不再继续犯错,可是纠正错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地协助孩子。父母需要找到自己暴怒的原因 是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 还是自己本身脾气暴躁? 是从小也被父母打大的? 或是其他原因? 当找到真正原因时,才能有效应对。父母需要反思教养孩子的状况 父母可以问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孩子? 我使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是好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 我在要求孩子之前,自己能否做个好榜样? 我能否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有种冷,叫父母的“冷暴力” 孩子做错事,有些家长的处理方式可能是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厕所里、黑房子里,任由孩子在那里哭喊而不理不睬,且美其名曰“自己好好反思哪里做错了”。父母这种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的行为,让孩子感觉很冷, 就像寒冬里的冰霜, 让人寒彻心扉。这就是父母的“冷暴力”。 【事例简述】 11岁女生萱萱,因为抑郁的情绪问题,与妈妈同来咨询。咨询室里,萱萱鼓足勇气问妈妈:“妈妈,你在怀我的时候开心吗? 你为你有了孩子高兴吗? 生下我之后,心里是不是在想,哎呀,这个孩子太丑了,没生她该多好啊!”萱萱妈妈很诧异,自己是非常非常爱女儿的,和家人一样把她当宝贝,可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问及原因,萱萱话未出泪先流,迟疑了很久才愿意表达出来。原来,从小到大,妈妈回应她的就是“哦、哦、嗯、嗯”的方式;妈妈的眼睛很少看着她,即使有时候看着她也是冷冷的眼神;当她做错事时,妈妈就罚她在阳台的角落里面壁思过,但她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妈妈也不会跟她说她哪里做错了……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妈妈心情不好,是她不爱我! 不想生我! 我是个多余的孩子! 我什么都做不好! 我不行! 我很差! 我是智障! 发展到最后,萱萱积蓄了较严重的抑郁情绪,开始厌学。 【心理解读】 萱萱会有较严重的抑郁情绪,并且厌学,跟妈妈的“冷暴力”有关。虽然萱萱妈妈内心是非常爱孩子的,但是当她面对孩子时,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用疏远、隔离的方式隔断了母女之间的情感连接。这样的冷暴力意味着切断一切联系、拒绝沟通,意味着让孩子自己反省、主动屈服,意味着是绝对的“我正确,你错误”。萱萱无条件地接受来自父母的一切信息,包括负面的。她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但感受能力很强,从妈妈简单、无表情的回应中所读到的就是“妈妈不爱我,她根本不想生下我”。这一切让萱萱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断地否定自己,因为“爸爸妈妈都觉得我不行,我怎么能做好呢?”久而久之,孩子不再自信,就像一只惊弓之鸟,战战兢兢,深陷自卑的怪圈中。 【育儿支招】 很多时候,父母的冷暴力语言比起动手打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大。作为父母,想要通过教育帮助孩子改正错误,需要对“冷暴力”说“不”,需要给到孩子有沟通、有尊重、有爱的教育环境。三思而后行 面对孩子时,提醒父母们嘴下留情,话说出口之前先想想这句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是正面的激励还是负面的打击? 是会鼓励孩子还是伤害孩子? 父母要多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审视孩子、肯定孩子、激励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父母应多学习沟通方法,做学习型的父母,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敞开心扉 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真诚以待,如果父母对孩子敞开心扉,孩子也会向父母敞开心扉,说出内心话,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倾诉对象。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 “你看你班上×××这次又考第一”“你看人家的字写得多工整、多漂亮”“你看×××家的女儿,懂事又有礼貌,每次见了我们都会打招呼”“你看邻居家的孩子,钢琴都过了十级”……这些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品学兼优,乖巧可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父母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希望通过“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深刻反省,然后努力追求上进。 【事例简述】 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室里,总会接待一些前来诉苦的孩子,他们说自己快被“别人家的孩子”逼疯了。五年级女生小张,体型微胖,她妈妈总是拿她跟邻居的女孩比:说人家瘦,还爱运动,学习成绩又好。小张在小学二年级之前,与邻居家的女孩还是很好的朋友,后来就渐渐疏远了,因为她每次看到邻居家的女孩,心里都会升起莫名的愤怒。六年级女生小王,竟然因为月经这个事情,被她妈妈拿来跟“别人家的孩子”比! 她妈妈说:“你看看你多成熟,这么早就来月经了,别的女孩子怎么还没来!”结果,这个女孩子以来月经为羞耻,每次来月经时,都害怕去学校,甚至曾想过要变性为男生! 【心理解读】 “别人家的孩子”这几个字就像魔咒,每当孩子听到这几个字,大多数都会生出一种抵触心理,内心非常憎恨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每次提及“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是想刺激孩子,希望孩子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优秀。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让孩子更加努力拼搏,反倒让他们自暴自弃,与父母离得越来越远,关系越来越僵。 【育儿支招】 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呢?学会尊重孩子 只有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他们才会让你靠近。要多鼓励孩子 孩子在接收到父母鼓励的时候,会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和信任,从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有自信了,就有了一股力量,他们就会想去做到更好。要引导孩子跟自己比 让孩子跟自己的昨天比,今天比昨天有进步,父母就进行肯定和表扬。要把犯错转化为学习机会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急于立马批评,而是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方法。这样孩子就能从每一次失败的经历中总结经验,走向成功。 我生你养你,你跟我谈隐私! 【事例简述】 笔者曾经给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讲过“青春期教育”的讲座,孩子们在分享“保护自己的身体”这部分内容时,纷纷说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听,希望他们可以学会尊重自己的隐私。他们说,父母会在他们洗澡的时候不打招呼、不经同意,直接进入卫生间,当他们慌忙中拿毛巾挡住身子,父母还取笑他们说“你光着身子的样子我从小看到大,挡什么挡”。当他们跟父母说这是他个人的身体隐私,需要得到尊重时,父母更是笑着说“你是我生的,你大腿沟里有几颗痣我都知道,跟我谈隐私!”他们说,父母还会偷看自己写的日记、字条;偷听自己的电话;偷看自己上网的信息;随意进入自己的房间;随时翻看自己的书包;把自己的事情未经同意就跟他人说……他们一旦提出抗议,父母认为“你都是我生的,我这么做是关心你、爱你呀,怎么会伤害你呢”。 【心理解读】 父母的偷看,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隐私和心理空间受到了侵犯。在发展心理学上,孩子在两到三岁左右会渐渐产生自我意识,开始有“你”“我”“他”的概念,渴望有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不只是物理空间,也包括心理空间。心理空间也可以称为心理屏障。孩子在这个空间里进行自我发展,并且在这个屏障的保护下能感觉到安全。如果孩子长久地受到侵犯,就会意识不到边界,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难以与他人建立起清晰的边界,又会进一步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若父母无视孩子的反抗,会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无法争取权益的无力感。孩子心理上的无力感又会使他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最后甚至形成攻击性格和厌世情绪。父母侵犯孩子的隐私会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不被父母信任,久之,亲子关系变糟。 【育儿支招】 父母要与孩子保有心理边界 心理边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学会尊重孩子,适当与孩子保持距离,不要超过心理边界,进行合理的沟通,让孩子更好地遨游于美丽的世界。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心理空间 父母应该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孩子的事情。让孩子在一定的心理空间感到舒服,你对孩子的爱才会被真正地理解,孩子才会好好享受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制订一个专属的《孩子的隐私约定》,给孩子足够的心理空间。比如孩子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学习情况等是父母想知道并且也可以知道的,而孩子的手机短信、日记内容等是属于孩子的隐私,父母应该完全尊重,不侵犯孩子的权利。 国内绘画心理研究知名专家严虎博士倾情打造。 百余幅来自一线的儿童绘画作品,搭配数十个内容丰富的真实案例。 读懂儿童绘画,走进孩子心里,让亲子沟通畅通无阻,让亲子关系融洽和谐。 绘画作为一种“语言”,是儿童塑造心目中的审美对象的过程,也是儿童认识世界和与人交流的工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绘画是一种图形表达,它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儿童心理世界的“认知地图”。绘画不仅可以描绘儿童认知的过程,而且能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年龄段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在儿童绘画中。 9-12岁孩子的绘画特点: 逐渐进入绘画冬眠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创作能力面临一次明显的下降,自我意识也快速增强。在绘画方面, 视觉感受能力趋于完善,有意注意力较强,对事物的观察也逐渐深刻化。这一时期的儿童绘画面貌,开始脱离儿童的天真、质朴,逐渐追求成人的技法,是成人画的不和谐状态。因而,他们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矛盾之中。 对写实作品更感兴趣 9-12岁是一个转折期,这个阶段儿童绘画的题材从陈述事物转变为刻画具体的对象,表现手法从二维形象转向追求三维的视觉真实。主观上希望描绘得更逼真而客观技能却跟不上,这样的矛盾日益突出。他们进步困难,画面显得拘谨、胆小,造型相对呆板,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并逐渐失去绘画的信心。 速写成为主要绘画形式 写生是一个有机过程,它协调了手与眼,使手与眼基本处于一种平衡的位置上发展,不会出现差距过大的弊病。速写同写生不一样,虽说都是面对实物作画,但速写要求在短时间内把眼前的物体表现出来。这种技巧的熟练掌握,将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用画笔表现生活的欲望和热情。速写也因此成为9-12岁儿童的主要绘画形式。 绘画对儿童心理成长的意义: 绘画是儿童情绪表达和情绪宣泄的重要方法 绘画是儿童学习外部世界、提升创造力的途径 这是一部针对小学高年级孩子所写的有关心理成长规律和绘画发展特点的书。9-12 岁的孩子更加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该阶段儿童的绘画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过该书,不仅可以看出9-12岁孩子自我意识和逻辑思维的发展状况,而且可以读懂孩子的情绪情感状态,针对该阶段孩子容易出现的压力、焦虑、叛逆等情绪或行为问题,作者严虎博士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