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40年

比较文学40年
作者: 编者:张帅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比较文学40年
ISBN: 9787100233132

作者简介

张帅东,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助理教授,四川大学“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核心工作团队学术发展执行主管,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组织和参与编写的代表著作有《比较文学变异学》《中西诗学对话》《比较文学》等,重要论文先后在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清华大学学报》《学术界》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

内容简介

"“比较文学”的具体内涵得以确定并最终形成一个固定术语绝非偶然,而是由其诞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决定的。19世纪的欧洲各国在文化、经济与政治间的交流日渐密切,于是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当中都出现了“比较热”的现象,科学的繁荣发展更是促成了“比较主义”(comparatism)的兴起。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比较主义并不关心证伪,而是主张事物的真假并不由其自身决定,需要根据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来判断。除了上文提及的“比较解剖学”,自然科学中还陆续形成了比较生理学、比较胚胎学等。比较主义成了那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是大多数学科所采用的方法论,这也必然波及了人文学科,相应地出现了比较语文学、比较神话学、比较宗教学、比较哲学等。文学固有的特点之一便是紧密依附于自身以外的客观世界,所以文学研究天然导向他者,如著名批评家F. R.利维斯最初为剑桥大学设计英文系的课程时就曾建议:“英文系的学生除了学习公认的文学经典之外,还应该学习一门外语、比较文学,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史方面的知识。”也正是因此,出现于19世纪时髦的比较研究大多在一段时间后便失去了生机,唯有文学研究成功吸纳了比较主义,最终发展成了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然而与此同时,比较主义从科学领域到人文领域的移植也为比较文学埋下了危机的伏笔,因为事物之间的比较往往需要一个标准,真理是科学的标准,但文学的比较并不存在类似的标准或参照。 对“比较文学”的术语起源稍加审视便不难发现,其能指的出现要早于具体内涵的生成。换言之,早期学者们在使用“比较文学”一词时并不十分确定它究竟代表着什么,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比较的”(comparative)与“民族的”(national)相互对立——比较文学的研究天然地带有对于狭隘民族主义的超越。如苏珊·巴斯奈特所言,“比较文学”这个术语出现在一个转型时代:欧洲各国为独立而斗争——从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法国、俄罗斯 ——以及新的民族国家的诞生,民族身份也随之形成,它们与民族文化深刻地交织在一起。欧洲早期的浪漫主义思潮无论是对诺埃尔还是圣伯夫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认识到,文学并不局限于它们起源的政治界限,而是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现代欧洲文学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历史联系。自中世纪末到文艺复兴,欧洲的诗人们普遍掌握数门语言,他们使用多语写作,读者也相应地是多语人群。某些文体只能以特定的语言去书写,如意大利北部的行吟诗人创作抒情诗歌时只用普罗旺斯语,而史诗与叙事文体则需要使用法语。因此,比较文学的出现是文学研究面对民族主义的一种双重反应:它既是形成中的民族国家在文化上的必然结果,也是对这种逐步加深的民族意识的反叛。 ………… "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四十年发展历程。本书是“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文史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是一本介绍比较文学在中国四十年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本书既纵向梳理了比较文学在中国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又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诸多论争和理论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失语论”、比较文学变异学、比较诗学以及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等诸多话题都囊括其中,让读者在了解比较文学学科史的同时产生许多有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