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兴亡史 : 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

楚国兴亡史 : 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
作者: 张宏杰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39.00
折扣购买: 楚国兴亡史 : 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
ISBN: 9787545572568

作者简介

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著有《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饥饿的盛世》《简读中国史》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内容简介

序 对那个存在了800年、在春秋战国史上举足轻重的楚国,今天大部分人已经所知甚少了。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代面积最大的诸侯国。它崛起不久就地跨丹水、淮河和长江流域,“江南之地皆为楚土、江南之民皆为楚人”(闫德亮:《楚人的华夏观及其神话论略》)。据统计,被楚国先后统治过的土地大约占周王朝全部国土的二分之一。 它一度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张正明:《从考古资料看屈原在世时的楚国》),也就是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它是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挖掘出的最早的一幅帛画、最早的一支毛笔,都出现在这里。它不仅曾是华夏大地上一个文化灿烂的诸侯国,也曾经是全世界文明的高峰之一。 然而,这一切,到今天似乎已不太为人所知。在战国争雄的过程中,楚国本来有实力和秦国一竞高下,成为统一天下的“终结者”,不过最后的结果是秦胜楚败。 秦统一中国后烧毁了各诸侯国的史书和文献,关于这个伟大王国的一切,关于它创造的种种物质成就,就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楚国的历史,被风干成了《春秋》中的寥寥数语,被风干成了一部《楚辞》,加上“楚材晋用”等几个成语。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对楚文化的了解是如此之少,以至于安徽出土的一批精美的楚国铜镜,一度被当成了秦式镜。 幸运的是,从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考古学家在江汉大地上发现了一处又一处楚国的遗址和墓葬。这个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老王国,终于渐渐显露出它独特的面容。 20世纪30年代,安徽寿县出土了一批楚王用的青铜器,人们第一次一睹楚铜器的丰采。 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湖北江陵楚墓中发现了一座精美的虎座凤架鼓。不久,人们又在这里发现了锋刃如新的越王勾践剑。 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在湖北随州发掘出了后来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还有总重量达10吨的青铜器和4000多件兵器。其工艺之繁复、数量之众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21世纪初,在湖北荆州附近的熊家冢,人们又发现了一座可与秦始皇陵相媲美的巨型古墓,打开之后,三乘“天子驾六”让考古学家们震惊不已…… 这些墓葬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大都具有一种神秘而瑰玮的气质。它们想象奇特、张扬恣肆,图案精彩绝艳、恢诡谲怪。它们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浪漫、狂放,交织着不凡的气度和喷薄的活力,迥异于中原文化。 张荫麟说,楚国的成长环境是独特的,“江汉流域的土壤肥美,水旱稀少……楚人的生活充满了优游闲适的空气,和北人的严肃紧张的态度成为对照”(张荫麟:《中国史纲》)。因此楚人的性格和北方民族相当不同。这是一个非常爱美的民族。与中原人崇拜龙与虎不同,他们崇拜凤凰。楚国的凤凰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最高贵、最有神性的动物,它的色彩瑰丽绚烂,它的翅膀如同火焰般升腾流动,它的爪和喙雄健锐利。它象征着美、力量和对世俗的超越。在中原文化中,凤是龙的附庸。而楚国的凤凰却脚踩猛虎,嘴衔巨龙,头向着蓝天。在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图3)中,凤凰处于画面中心,雄武有力,神采飞扬,而龙则可怜巴巴地蜷缩在一边,如同一条丑陋的蛇。 随着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考古发现,越来越多的文化学家意识到,中国早期文化史需要相当程度的改写:以前,人们的观念中一直认为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近数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包括楚文化在内的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同样重要的一个摇篮。它与北方的黄河文化双峰并峙,二水同流,在文明高度上不相上下。 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代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也出自楚国。现在发现的所有先秦的金币和银币,全部都是楚币。至于先秦的漆器,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图案之精美,无过于楚器。先秦的所有竹简,几乎都是楚简。楚国的编钟音乐水平之高,居当时全世界的领先水平。在政体创新上,楚人最早在今湖北荆门设立县制,引发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大变革。总之,如果说东周文化的精华一大半集中在楚文化里,并不过分。 那么,就让我们翻开这个古国的800年历史,追溯它的源头,同时对春秋战国时代,以及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历程进行一次深入探索吧。 ★ 楚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部分。 了解华夏文明必须要读楚国史。楚国影响了秦汉500年,楚文化影响了中国3000年。 ★ 再现楚国八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张宏杰的讲述下,楚国八百年波澜壮阔的兴亡历史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作品不仅语言优美,逻辑清晰,而且史料翔实,观点鲜明,对楚国历史上的许多疑点,通过挖掘文献、文物等史料,进行了细致分析,展现了一幅楚国兴亡的历史画卷。 ★ 视角独特。 作品以“中原化”对楚国的影响,以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为讲述的核心,阐明了楚文化在华夏文明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以楚国兴亡的微观视角看春秋战国的宏大历史,为了解春秋战国时代提供了新的角度和体验。 ★ 全面展现了楚文化的精髓。 作品展示了楚文化在青铜冶铸、竹木漆器、音乐哲学等方面的成就,概括了楚国及楚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创新、尚武、不羁等精神特质,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楚文化的面貌特征打开了一扇门。 ★ 充满人性关怀的阅读感。 作品继续秉持了张宏杰人性关怀的写作风格,从楚国视角解读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将历史赋予了人情味、同情心,以当时的历史境况为解读的出发点,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同时又以宏大的历史趋势作为叙述的归宿,给人更多有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