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2.80
折扣价: 27.40
折扣购买: 明镜之书
ISBN: 9787508674544
张畅,笔名赫恩曼尼。浙江大学文学学士,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学硕士,现为《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记者。著有长篇小说《困兽手记》、散文集《孤独的行脚》等。
我是一月份收到那篇投稿的,当时出版社人人都 正在努力从节后上班的懒散中恢复过来。 邮件灵巧地躲过我的垃圾邮箱,出现在收件箱里 ,和其他几十封未读邮件堆叠在一起,赫然成列。我 扫了一眼那封自荐信,觉得挺有意思,就把邮件和稿 子中的一部分一起打印出来,放在抽屉里。整整一个 月,我都忙着完成一单生意,月底才想起来那篇稿子 。正值马丁·路德·金*之后的一个**,在我计划 假*阅读的一大堆投稿中间,我又发现了那沓纸。 那封自荐信的末尾签有“理查德·弗林”的名字 ,全文如下: 亲爱的彼得: 我是理查德·弗林,27年前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 英语。我曾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在杂志上发表了几篇 小故事,完成了一部10万字的小说。然而,这部小说 多次被出版社拒*,然后我就放弃了(这就是我至今 仍平庸而无聊的原因)。之后,我在新泽西的一家小 型广告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在这一行工作至今。刚开 始我骗自己:或许广告和文学还是有相似之处的,有 朝一*我会重新成为一名作家。这一切显然没有发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不幸在于不断获取将梦 想囚于桎梏的能力,*终任其付诸东流。看起来我并 非什么特例。 但几个月前,我发现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让我 重新回忆起1987年的秋冬,我在普林斯顿的*后一年 中发生的一系列悲剧。您可能明白这种感*:你以为 自己已经忘了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场景——但突然 之间你意识到,那段记忆其实正在你意识深处的某个 **角落蜷缩着,它一直在那儿,恍如昨*。就如同 打开一个装满废旧杂物的老橱柜,你所能做的,就是 移开堵在外面的一两个箱子,然后其间的全部物品向 你倾倒下来。 那件事像是一个***。在发现那件事后的一小 时里,我仍在思考它的意义。我在桌边枯坐,记忆如 洪水般顷刻将我淹没,我开始写。等我停下来的时候 ,已至深夜,我已经写了5000多字。刹那间,仿佛在 **忘记自我之后,我猛然发觉自己到底是谁。在浴 室刷牙时,镜子里似乎是另一个人正看着我。 多年来**次,我没吃安眠药就安然入睡了。第 二天,我告诉公司的人,接下来的两周我可能要请个 病假。我继续写。 1987年那几个月里所发生之事的细节重新回到我 的意识里。它们如此强劲有力,如此清晰可感,甚至 比我眼下经历的生活还要生动,还要强烈。就像是从 深层睡眠中醒来,我的意识已经为这一时刻做好准备 :写下关于劳拉·贝恩斯、约瑟夫·韦德教授和我之 间的事。 当然,鉴于它以悲剧收场,这个故事,至少是其 中的一部分,一度上了报纸,我自己也深*警探和记 者们的骚扰。这就是我*终离开普林斯顿,在康奈尔 完成硕士学位,在伊萨卡度过两年漫长煎熬的*子的 原因之一。然而,没人知晓整个故事的全部真相,它 **改变了我的一生。 就像我说的,三个月前,我偶然发现了真相。我 意识到必须将真相公之于众,尽管愤怒和沮丧依然足 以将我压倒。但有时,正如爱能够让人精神百倍,怨 恨与痛苦一样让人动力十足。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 在精疲力竭之后,我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附件中是 样章,还有在您网站上找到的投稿说明。书稿已完结 ,可以投稿了。如果想要阅读全文,我随时可以发给 您。我为这部作品起了个名字——“明镜之书”。 我的笔记本屏幕显示,自荐一栏已经超过了1000 个字。那就就此搁笔吧,总之我的故事已经讲完了。 我在布鲁克林出生和长大,一生未娶,没有孩子。部 分原因是:我从未真正忘记劳拉。我弟弟艾迪住在费 城,我们很少见面。我的广告事业平淡无奇,既乏善 可陈,也没出过乱子——眼花缭乱的灰色生活,躲藏 在巴别塔的阴影里。如今,我在曼哈顿的一家普通公 司做**广告文案。那家公司离切尔西挺近的,我在 那儿生活了二十几年。我开车不开保时捷,外出不住 五星级宾馆,但也不必为未来担忧,至少在钱上面是 这样。 感谢您能抽空阅读此信。如果想要阅读全稿,请 联系我。下方是我的地址和电话号码。 此致 敬礼! 理查德·弗林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