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译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国家形象外译融通及可接受性研究
ISBN: 9787500180142
曾剑平,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江西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人民政府法制规章特邀译审专家,三家高校学报译审。获江西财经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我最喜爱导师”称号。
外宣翻译是政治性、目的性和时效性很强的翻译门类。外宣翻译既有普通翻译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为了达到外宣翻译的预期效果,外宣翻译既要遵循普通翻译的一般原则,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坚持某些特殊原则。 外宣翻译既要保持中国话语特色,又要注意中外话语融通。保持中国话语特色,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使然,注意中外话语融通,是出于跨文化交际的考虑。没有话语融通,对外传播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谓话语融通,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理念相通、话语相汇;从翻译层面来讲,是指以目标语读者为取向,为迎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思维习惯而采取的翻译变通策略。 翻译可接受性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翻译可接受性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会因人异。为此,有必要从言内因素和言外因素两个方面设置评价翻译可接受性的参照系。翻译可接受性与文本类型、社会文化环境和翻译目的都有很大的关系。翻译可接受性是相对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时代和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也会因读者的认知水平而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采用了许多翻译融通策略,既忠实于原文,又满足了译语读者阅读修辞心理,为时政翻译树立了标杆,是一部学习外宣翻译策略的好的教科书。分析总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融通策略,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有现实意义,为外宣翻译提供有益的和参考和借鉴。本书从语义层面、文化层面、修辞层面和语篇层面详尽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融通策略。 第五章?外宣翻译要考虑的言外因素 翻译是在特定社会语境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翻译过程中的各个 环节,如选材和翻译策略的选用等,都会受言外因素(如价值观念、意 识形态、伦理道德、文化风俗、审美趣味、思维习惯等)的约束。外宣 内容是否为受众接受,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也是由言外因素 决定的。分析影响外宣翻译可接受性的言外因素,对于外宣翻译材料的 甄选和翻译策略的选用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无意面面俱到,只讨论几个关键因素:信息需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风俗、思 维习惯。 5.1?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是信息消费的四个基本阶段之一,信息消费的过程包括信 息需求、信息获取占有、信息吸收处理和信息创造四个阶段。信息消费 始于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是引发信息消费的原动力,是信息消费者必备 要素。信息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获 取各种信息,这就产生了信息需求。认知过程理论认为,信息需求产生 于个人的认知过程。信息需求的差异与文化主体原有的社会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积累以及知识结构密切相关。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外来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在层次和内容上各不相同。 外国读者是个复杂的群体,不仅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取向迥异,而且信 息需求、阅读心理、思维习惯、人情风俗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粗略地 把外国读者分为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和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这两种类型的读者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政要型读者、专家学者 型读者、普通读者。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会对媒介信息进行 选择,如政要型读者可能更想了解中国的大政方针和治国理念以及中国 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专家学者型读者专注于某一领域,如政治、经济、 军事或文化等;普通读者可能更关心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如旅 游、教育、贸易等。例如,有意来华留学的外国读者比较关心我国教育 制度及对留学生的相关政策;来华旅游者则对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大 河以及与旅游相关的交通设施感兴趣;而来华投资者则对我国的营商环 境、相关法律制度等感兴趣。如果读者对中国某一领域(如政治、法律、 经济、旅游等)进行专题研究,自然对该领域感兴趣。笔者曾就信息需 求对来华留学生做过调查,发现他们最想了解的是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 的教育制度,包括学制学位、留学生的奖学金等,其次是与他们专业领 域相关的信息,再次是中国文化。 信息需求源自“涉及某话题或某局势时,某人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存 在异常状态”,而且通常情况下这个人也并不能清晰地说出自己到底需 要什么才能解决这种异常状态(Belkin et al.,1982 :62)。信息需求并 非一成不变,是由个人主体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三个方面互相联 系、互相影响所决定的(许宏,2017 :72)。同一事件不同的个体可能 会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比如,某地发生地震,普通读者只想了解地震强 度、发生地点及伤亡和救援情况,而救援人员则需要更多的信息(如道 路交通、地理环境、天气等)。 就国家层面而言,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历史背景、意识形态、地缘政 治、经济发展和外交关系等原因,信息需求是不同的。从现实看,与中 国具有经济合作的贸易伙伴国关注的是中国的经济数据和政治新闻,而 与中国具有地缘冲突的国家则更关注中国的军事动态和外交事件。不同 的文化群体,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本土传播时,是基于各自的信息和知识 需求,以“有用性”和“适应性”为原则而进行批判性吸收(张昆、陈雅莉,2015 :388-389)。 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并非像照相机一样“看”到客观呈现在自己 面前的一切,而是选择性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且理解和记忆也是选择性的(许宏,2017 :56)。具体而言,受众由于受到原有的态度 倾向、观点和兴趣的影响,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会产生选择心理机制: (1)选择性注意,即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2)选 择性理解,即受众对信息从自身的立场、利益出发所做出的理解,即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3)选择性记忆,指受众对强烈刺激自己大脑的信息,如赞成的、反对的或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加以记忆,而对自己不感兴 趣的、未对自己大脑形成刺激的内容则加以排斥、遗忘(陈龙,2005 : 244)。对受众个体而言,受众的人口特征、社会身份以及生活经历是导 致选择性心理机制差异化的个性原因;而对受众群体而言,来自文化差 异的累积性作用是产生选择性心理机制差异化的共性原因(张昆、陈雅 莉,2015 :389)。 信息需求对外宣翻译有一定的影响。信息需求引发读者的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和阅读需要是译文读者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阅读动机可以 引起、维持个体阅读活动,并产生阅读活动的内在动力。读者心理活动 或意识对译作的指向在心理学上称为注意,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 集中性。注意是一种意识状态,其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当外译作品 的内容能够满足读者的动机、需要,并能够带来认同感及愉悦的心理、 生理体验时,注意就会指向、集中到译作内容上。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 时,阅读动机和阅读需要的强度与翻译作品的传播效果是成正比的。个 体对翻译作品的内容需要强烈,动机指向性强,翻译作品传播效果就好; 反之,阅读动机和阅读需要不强烈,翻译作品的传播效果就差(衡孝军 等,2011 :162)。 外宣翻译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要了解外国受众的兴趣和需求,了解读者的个体特征、群体特征,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进一步推测其对外宣与翻译作品的期待视野、理解能力,并以 此为基础,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制定合理的翻译策略,满足不同层次 读者的多元文化需求,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译者在译前应 该起到“把关人”的作用。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 行为,把关人在传播过程中起着过滤、筛选的作用,决定信息的取舍。 把关者的行为看似个人行为,实则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信息自身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传播者个人因素 等,这些因素交织起来共同构成把关行为的规范系统(卢彩虹,2016 : 98)。这就要求外宣内容的选择应该“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选择 能够引起共鸣的文化题材进行翻译,尽可能多地反映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话语共同点,拉近国外受众和中国文化之间的距离。 1.翻译是文化软实力,折射国家文化形象。翻译文化是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学术研究意义重大。 2.国家翻译政策和翻译行为对提升国家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紧扣时势,配合时代主题,精心挑选文本研究。 3.本书阐述了国家形象外译融通策略。外宣翻译既要保持中国话语特色,又要注意中外话语融通。保持中国话语特色,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使然,注意中外话语融通,出于跨文化交际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