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00
折扣购买: 中国历代流行饮食
ISBN: 9787214295286
张卉: 笔名七星草,国风插画师、古代美食科普博主。痴迷于研究古代饮食,阅览相关古籍百余本, 并将古代历朝饮食按主食、菜肴、饮品、点心小食等方向做了细分编排。为喜马拉雅FM 撰写过宋朝美食相关的有声书文稿。
前言 本书的诞生源于“好奇”二字。多年前,在一个思想放飞的下午,我突然很想知道古代人都吃什么,于是鼠标一动找到了那本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却从未读过的《东京梦华录》,里面的吃食乍看陌生,细读又很熟悉,从此上瘾,一发不可收拾。 我国古代的诸多典籍中都有与美食相关的记录,往前追溯至先秦,《诗经》有周朝人的饮食记载,而《礼记》中则记载了传说中的周代“八珍”,大名鼎鼎的魏晋农书《齐民要术》居然也是一本“菜谱”,强大繁盛的唐朝却没有流传下来一本完整像样的食谱。南宋创作了专属于杭州的《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而印象中清高的《山家清供》并非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补足了宋朝很多没有说清楚的美食,明朝的《宋氏养生部》《遵生八笺》《易牙遗意》已经做到很细致。至清朝,无数美食书籍纷至沓来,如篇幅长的《调鼎集》,销量很高的《随园食单》,专著《粥谱》《素食说略》,家常食谱《醒园录》《中馈录》,记录地方饮食的《成都通览》《扬州画舫录》《桐桥倚棹录》等,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古籍近两百本,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整理古代饮食资料的过程中,我的好奇逐渐被震惊、钦佩所代替,以前总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像是一句口号,直至窥探到历代饮食的一角,才被震撼到。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文化里有太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传播的东西,随便一项都足够任何一位爱好者精研一生。 本书以朝代顺序为线索展开叙述,起于夏朝,终于清朝,每一章原则上分为民间饮食和宫廷饮食两大类,尽量展现古代不同的饮食风貌,并配有丰富的古画、文物插图、现代插画作为参考佐证。 在写法上,采用虚拟的“穿越式”“打卡体验”模式,目的是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每个朝代的饮食,一书读完即可实现“穿越千年,吃遍古代”。而对于一些反复出现且随着朝代变更地位不断变化的食物则赋予拟人化的情感表达,跨越时空听它们倾诉疑惑、表达不满、炫耀实力。这种“面对面”的倾听对话模式有利于读者更生动清晰地认识到古代美食的发展历程,奇妙且直观。 然而一本书的篇幅是无法将中国历代饮食全部呈现的,因此在多次梳理所有整理出的古代饮食资料后,尽可能选取了每一个朝代的典型代表以成书。比如在某个朝代首次出现的:汉朝才有的“面食”,魏晋南北朝才确立的端午粽子,唐代才“一战成名”的茶饮,宋朝才普及的“炒”菜。再如前朝已经出现,但在后来非常流行并具有一些特定意义的:如“鲊”,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存在,但宋朝把它发扬光大。此外,为了不让读者感到重复乏味,前面朝代已经存在的饮食及习俗在此后的章节中均不重述。 书中除了尽可能地介绍历代流行饮食,还间或出现古代的饮食礼仪、饮食餐具、饮食逸事等,用以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加强读者对饮食文化的了解。比如:金银餐具在宋朝比瓷器更受欢迎;日本的生鱼片是从大唐传过去的;元代大画家倪瓒不仅好吃、有洁癖,还性格古怪,与人吃不到一起就绝交;宋元时人们嗜羊如命,明朝人以鹅为尊;有些曾经堪称奢华的筵席在现在看来“碳水”严重超标,就是主打一个“管饱”;而现代 “一日三餐”的流行,还要感谢贪吃的宋朝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文中出现的各种野味菜肴是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古人认知的局限性,仅代表当时的饮食风尚。现代社会野生动物受到保护,禁止伤害、食用,因此大家切勿效仿食用。由于历史久远,某些朝代流传下来的古籍资料有限,能展现出的流行饮食事实上只代表了个别地区,如明朝一章里果蔬的烹制方式和各种点心甜品的制作,呈现的主要是当时江南地区的风味。 本书的文物插图由于经过了重绘,因此在细节上跟实物可能会有些许差别,还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甄别。手绘图里的餐具也尽可能选择对应朝代的文物作为参考,但出于插画的艺术性考虑,部分器皿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并非实物的再现。 中华饮食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内容繁多,流传下来的古籍资料亦有不同解读,远非一本书可以介绍完。本书若有不足或疏漏之处,还望专业人士予以指正。 还要感谢家人无私的奉献和帮助,感谢自媒体平台鼓励我前行的朋友们,感谢每一个有缘看到此书的人,愿每一位“吃货”都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璀璨,珍惜现在的一粥一饭。 张卉 2024 年11 月 书中采用穿越式打卡体验模式,可以使读者代入作者本人的视角,从夏到清一路参与到古代美食的“吃播”记中。 期间你不仅会经常去古人家里做客,还会不时与拟人化的食物进行深入交流,透过这些有趣的小设定看周朝人结婚吃什么?汉朝贵妇家怎么用餐、喜爱哪些美食?宋人风雅不是一句空话,每个节日都过得活色生香!粟这么重要,为什么在商朝不受宠爱?猪肉晋升之路竟那么难,明清才登上台面…… 除了参考百余本饮食古籍,书中还配有大量高清古画文物图,以及作者手绘的精美插画,以图解构中华千年饮食密码,图文并茂,读来丝毫不见枯燥,随时翻开,随时尽享古代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