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6.20
折扣购买: 希腊精神(精)
ISBN: 9787508078229
依迪丝·汉密尔顿(1867一1963)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古典文学普及家”(不列颠百科全书语)。早年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阅读拉丁文和希腊文典籍是她一生的爱好。她在慕尼黑大学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成为在慕尼黑大学求学的第一位女性。她一生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写作。
一个民族的理智和精神取向对其艺术有决定性的 影响。我们只 要稍作考查就会发现这是必然的。精神在本质上与其 本身之外的事 物没有任何关系。理性把握着现实。精神的方式是从 外物的世界退 却到内心的沉思之中,并且没有任何必要把外界所发 生的一切和内 心发生的一切联系起来。精神是自足的,它能使地狱 变成天堂,也 能使天堂变成地狱。理智却不是自足的,如果理智脱 离了现实退缩 到其本身的话,它就只能造成混乱。 王权复辟之初,一群饱学之士在国王面前展开了 激烈的争论, 他们争论的问题是,为什么把一条活鱼放进满满的一 桶水里面,水 不会溢出来,而如果把一条死鱼放进去,水就会溢出 来?学者们提 出许多和生死的内在意义有关的、牵强附会的原因来 证明水或鱼的 精神特性。国王命令人拿来两只同样的桶,看着他们 把鱼放进桶 里。当学者们看到放死鱼的桶和放活鱼的桶里的水同 样溢出来的时 候,他们得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教训,那就是不要让 理智完全走上 精神的道路,并自我封闭起来不受任何干扰地进行纯 理性的思考, 思想应该接受外在世界的制约。尊重事实是理智应严 守的金科玉 律;对事实保持敏感是它鲜明的特点。 如果精神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对事实的这种敏感 就会消失。所 以在中世纪,当西方越来越注重精神活动的时候,最 优秀的科学家 们只能把他们的聪明才智耗费在诸如一个针尖上能同 时站立多少天 使这样的问题上。如果把对待现实的这种态度再向前 发展一下的 话,那就会如同一个佛教信徒在佛像前晃悠着,成千 上万次地持诵 阿弥陀佛,直到他忘记了佛像,忘了阿弥陀佛,也忘 了他自己。所 有的思维活动都进入休眠状态,而精神则完全沉浸在 其本身之中寻 找真理。婆罗门教最重要的经文《奥义书》中这样说 :“让一个人 来深思‘喳’这个音节,这是一个永不消亡的音节, 任何人如果认 识到了这一点,并大声地重复它,就会走进它并获永 生。”爱默生 说:“神给了每个人机会来选择真理和安宁,我们可 任取其一但不 能全有。”这是西方的说法和思维方法。从这个角度 来看,真理意 味着发现事物本身的性质,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活动 。 自然,这个分歧在思想领域产生的结果是显而易 见的。那些最 终目标是完全摆脱我们的“臭皮囊”的人不会成为科 学家、考古学 家,也不会和任何过去或眼前的现实发生关系。在艺 术领域中,这 种结果虽然并非那么显而易见,却同样有决定性的作 用。当精神占 据优势的时候,事物的形状和外观会变得不再重要, 而当精神成为 主宰的时候,它们就完全没有什么重要性可言了。 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在埃及,不可见世界的现 实逐渐遮蔽了 可见世界的现实,但是,虽然它是不可见的,它仍旧 摆脱不了物质 性。死者的尸体必须经过处理以免重归泥土;还必须 要安放在像地 堡一样的坟墓中以免受打扰;尸体周围还必须放上他 生前所用过的 各种器具。死者的尸体极为重要,死者生前拥有的所 有物事无疑也 都同样重要。这样一个民族的艺术会紧紧联系于现实 。金字塔看起 来像座小山。它们不像是出于人工,倒像是大地基本 结构的一部 分。沙漠中的黄沙在风力的作用下堆积成巨大的三角 形沙丘,如果 我们注意去观察的话,这些沙丘在风的吹动下变成蜿 蜒平缓的沙 坡,最后又变成尖顶的沙丘,广袤无尽的沙漠中这种 无穷的循环变 化就像星体的运动一样有着永恒的规律;不可动摇、 坚不可摧的金 字塔,正是用坚硬的花岗岩体现了沙漠的这种特征。 埃及所有伟大 的雕塑艺术作品都和这个物质世界有着某种谐和。巨 大的雕像就像 是从山上的巨石生长出来的一样。这些雕像带着山石 的痕迹,也带 着艺术家把它们从山石上雕凿出来时所用的工具的痕 迹。 精神对现实的这种把握和理智对现实的把握全然 不同。它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