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30
折扣购买: 人生三季(精)/名家忆往系列丛书
ISBN: 9787520508704
彭浦车站挤满了欢送知青的人流 离开上海去外地插队落户,相信许许多多坐着火车上 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都忘不了在彭浦车站上车的那一幕。 彭浦车站是个货运站,怎么会变成临时上客的火车站 了呢?这和1969年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关。 在掀起大规模的上山下乡**之前,上海人都在天目 中路虬江路的火车站上车。这个火车站,当年被上海人习 惯地称为“北站”“北火车站”或者“老北站”。 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闹了两年多,早就该毕业 的1966年、1967年的初、高中学生,仍滞留在学校里。随 着夏季的来临,眼看着1968年的初、高中生也要毕业了, 这三届学生,后来就被习惯地称为“老三届”。老三届不 是什么光荣的称呼,而是时代逼迫之下的无奈“称号”。 早在盛夏来临的1968年7月2*,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在虹口 体育场召开了“上海市1966届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动 员大会”。 身为66届的一分子,我从报告中获知,光66届初、高 中毕业生,就有将近18万人,而紧跟着即将毕业的67届、 68届毕业生,总数都超过20万人。 为什么要开这么一个动员大会呢?大道理说是“走与工 农相结合的道路”,实际的原因是上海没有那么多工作岗 位提供给这届毕业生。 大会开过之后的第6天,也就是7月8*,上海市上山下 乡办公室成立,上海人简称为“乡办”。这个“乡办”在 以后的十几年里,就和110万上海知识青年产生了关系。 上海的动作历来迅速。7月27*,我从报纸上读到,首 批赴安徽插队落户的***出发了。 不到半个月,8月9*,乘载着上海**批赴黑龙江务 农的***的列车汽笛又响了。其宣传*势比首批去安徽 的还要大。黑龙江是北大荒,“北大荒”要在革命青年“ 反帝反修”的前哨成为“北大仓”。 我之所以特地注明这两个*子,是想提醒读者,毛泽 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贫下中农再教育”的* 新*高指示,是到四个多月后才发出的,那是在1968年12 月21*晚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发的。 其实早在这之前,上海已有多批知青行动起来了,写 血书、保证书、请战书。这固然体现了一代知识青年热血 沸腾,但也同***、姚文元为首的市革委会不遗余力的 起劲宣传有关。 每一批知青坐火车离开上海(也有坐船的),所有的亲 属都要到车站去相送。而当时的车站上规定,一张火车票 只能买两张站台票。为了让*多的亲友进站送客,于是乎 上海人各显神通,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购买站台票,让父 母兄妹、亲朋好友尽可能多的人进站去。而铁路职工,从 看门的、检票的直到列车员,都有亲友相托购买站台票。 对铁路部门的这一规定,社会上也大有非议,认为太不讲 人情,还有人甚至上纲上线,认为这一规定不符合*** 的革命路线。铁路部门碍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怕担待“ 破坏***上山下乡战略部署”之罪名,对这一规定也就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支持***小将们上山下乡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