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2.90
折扣购买: 评课到底评什么:王小庆评析名师课堂(大教育书系)
ISBN: 9787570227754
王小庆,中英文双栖教师,首届“大夏书系读书节”组委会委员,“阅读改变中国”终评委。长期以来关注教育人文,研究内容涉及课程设计、教学评论、教师发展、阅读推广等,编、著、译教育书籍多种。主要作品有《带着思想去评课》《如何培养好公民》《教学与行为干预(RTI)》《学生教我做老师》《日有所诵?英文诵读》《小学生名家读本》《好用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游戏》等。
前言 有一次,我所在的区教研室组织教师去观摩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的校本培训。在那里,我观看了王崧舟君教授的《长相思》一课。这堂课使我大开眼界。我没想到一个老师可以这样上课。这样的课堂似乎不属于教育教学,它应当是一种艺术品才是,同时也是教师自己对生命的一种追问。 观课之后,我写了一篇题为《精神的诗学还是诗学的精神》的长文,表面上是以福柯的理论套证崧舟君的课,暗地里却潜伏着对他孤寂而高贵心境的认同与欣赏。 老实说,我们平日的课堂,大多只传递着知识,甚至只传授着应试的技巧。尽管有一种时髦的口号叫“课堂为天”,但对课堂的理解,却囿于教法技巧,而忽略了教授的内容,更忽略了课堂的生态,我们顽固地抱持着工具主义的论调,不愿理会课堂中学生(也包括教师自己)的生命状态。 因此,我们对课堂的评论也往往淡而无味,只隔靴搔痒地做一些技术上的分析,或者从设计的层面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这使得我长期以来对所谓的评课很是不屑—— 以技术的论调来分解他的课堂艺术是愚蠢的,正如我们不能以文章结构和字词安排来判断鲁迅作品的优秀一样;而东施效颦般地“学习”王崧舟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是可笑的,因为这样做,只能说明我们是以一种低俗的眼光看待艺术,以一种工具主义的论调亵渎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审视王崧舟的课,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可以“学到什么”,更要反思他的课堂教学思想,反思他作为一个矛盾的人是如何将课堂作为载体,对语文教学乃至人的教育进行探索的。 崧舟君读到了我的课评后,相见恨晚,当晚就请我在西湖边喝茶;而祖庆君则组织学校的老师“学习”我这篇课评。这不免使我十分得意,从此像发现了新大陆那般,开始关注教育“人文”,隔三岔五地在“公开课”中寻找灵感,并随机写些评点文字,试图在课堂中找到一度失去的“精神家园”。 没错。倘若你仔细观察,你还真能发现不少具有探索意义的课堂——以及课堂背后教师独到的思想与个性。 譬如郭初阳君的课,不仅具有艺术的张力,更涌动着思想的潮流。他的课,具有对社会观察的敏锐力以及对人生指导的穿透力。 譬如周益民君的课,从民间来,到民间去。他将“民间”和“儿童”这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课堂内,喜闻乐见,同时又蕴含丰富。 譬如丁慈矿君的课,仿佛是一位前朝遗少的学问播讲,教师的举手投足无不散发着“古色古香”,他的课,能带给人一种古雅睿趣的体验。 这样写着写着,不久便积聚了不少文章。 对于我的“反技术”课评,许多朋友并不以为然。譬如蒋军晶君就指责我的评课“不接地气”。老实说,我自己也很惶恐,觉得这样做对一线教师似乎没有实际的帮助。不过,后来有一位朋友替我解了围,说一堂课之后的第一轮评课,须让普通教师习到“招数”,第二轮评课,须让教师明白课堂背后的“课程”和“教育”理念,第三轮评课,则是让他们感到其中的文化念想。他的言下之意,是我所做的工作不仅没有白费,还具有一定的档次。我听了之后,不禁心花怒放,虽则心里明白,若真在现场,我恐怕连上场点评的机会都不会有。 话虽如此,对评课文章的写作,我一直是小心翼翼。这不仅是因为虚心,更是因为心虚。 首先,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的学问和见识不足以让我的评课文章展现一种教育的典型面貌。我不是一个研究者,所以没有足够的课堂案例储备,所谓的课评,也是随性而至,只能算作“散论”,不能给读者以系统的参考。读了这本书,诸位恐怕会问:为什么要专挑“名师”的课堂?为什么只关注“公开课”?按理说,我们评的课,不只是名师的课,也应包含草根教师的课;不只是对“公开课”进行评述,更应对“常态课”发表看法。但我的评课文章,却似剑走偏锋。这些问题,说句老实话,我也回答不了。兴许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仅可以让你看得更高、更远,还可以让更高、更远的人看到你——以为你也很高、很远。 其次,我对新课改提出的“生本主义”一直不够自信。虽然在理论上我举双手赞成,坚持其政治的正确性,但具体到精耕细作时,却往往言不由衷,言行不一。落实到评课文章,常感到有一种“教师中心主义”在统领作怪,而忽略了学生的立场。这好比我们虽然明白硬币有两面,但要同时看到这两面,几乎不大可能。 再者,一本书,按理须保持语言风格和行文逻辑的统一,但本书诸篇文章,却未必有这样的和谐美感,框架结构的安排,也未必合理。这是我作文本事不够的体现。或许,在写作时加一点“后现代”的“解构”之法,或者采取“读者反应论”的批判视角,会使评论增添一种时尚与深刻——但这样一来,又不免“远离初心”,陷入了文字的游戏之中。 近些日子,在反观自己的课堂观时,我忽然发现自己一直在“前评课时代”踌躇不前,而从未真正踏入过“后评课时代”。 所谓的“前评课时代”,大约是以课堂为中心——无论是用技术去分析还是用人文去发扬。课堂自然离不开它固有的几个要素:学生、教师、教材、方法、媒介,因此,所有对课堂的评述,都围绕着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展开。其中,人的状态与追求,又是最具核心价值的。因此,评课便不该在技术的层面游走徘徊,而应透过课堂来剖析人的精神世界,从人的立场审视课堂内的细节和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讲,“前评课时代”是从“人”的角度体味“课堂”。但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无论是人还是课堂,其实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细小案例,仿佛大海中的一粒微尘。微尘存在的意义,除了建设自己,还应让大海更加丰富,更加有质。 于是,我近来愈发向往走入“后评课时代”——即试图建立课堂与社会之间的话语通道,以一种历史的视域、社会的责任,打通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间的隔阂,使之形成深度对话,引发广阔思考。 这意味着,理想的评课必须怀抱建立类似“教育批评”的话语模式的野心。当然,凭我的学识,要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因为“教育批评”需要的不仅是立场、格局和观念,也需要必备的术语系统。我承认,我并不专于学术,但我希望我对课堂的看法和写法,能挤开一条缝,让外面的光线透一点进来。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新视野”吧,但愿我对于“新视野”的开拓努力,能引起人的注意,予人以启发。 王小庆 2022年3月 杭州观旂轩 1.王小庆老师深度剖析王崧舟、张祖庆、赵群筠、郭初阳……多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带你发现课堂背后的价值诉求和理想追索。 2.王文丽、王崧舟、郭初阳……多位名师的课堂实录让老师教学有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