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2.70
折扣购买: 优秀的绵羊
ISBN: 9787510842252
威 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他的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 (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100万次。除了经常应邀在各个大学发表演讲之外,他还是一名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其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时 报》、《大西洋月刊》、《国家》、《新共和》上。
第一章 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 “超人”作家詹姆斯·阿特拉斯(James Atlas) 曾经这样描述一群典型的精英名校大学生:他们双修 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 参加为世界某贫穷地区组织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 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总之,于内,琴棋书画样样精 通;于外,扶贫济困魅力无限。我们似乎不得不向这 一群内外兼修、无所不能的精英名校生投以一种羡慕 敬仰的目光。像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一样 ,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散发的是自信、自乐和自足。在 《自由》(Freedom)一书中,约翰·弗伦岑 (Jonathan Franzen)这样描述顶尖文理学院的学生 们,“他们似乎对任何东西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度 悟性”。 这就是我们对当今这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的印象 ,他们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最后赢家。但是 现实与我们的印象大相径庭:从我教过的学生中,包 括我在美国各大校园接触过的相当数量的学生以及过 去多年曾经与我通信的几百位学生,再加上我曾经阅 读过的学生自我心理分享的文章来看,当那层不可一 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被剥离之后,你会惊 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 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我们都承认,学生 在高中阶段承受巨大的压力会导致精神焦虑,那么同 样是这群学生,他们进入大学之后,这一切又怎么可 能自然地得到改善呢? 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这群学生根本不会自愈 。一项以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规模调研发现,大 一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评估已经跌落至25年以来的最 低谷。美国心理学会曾经公布一份名为《大学校园的 危机》(The Crisis on Campus)的报告。该报告中 提到,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无望”;接近1 /3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12个月中,由于心情过度 低落而影响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大学校园的心理 咨询服务的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攀升, 现在几乎门庭若市,应接不暇。在接受过服务的学生 群体中,被诊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数量翻了3倍,接 近整体人数的一半。 斯坦福大学在2006年就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组建了一支行动组,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提出警告: “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轻重不等 的问题,有自卑、发展性障碍、沮丧、焦虑、饮食疾 病、自残、精神分裂症和自杀倾向,等等。”另外一 所大学的校长也曾经向我表示,我们的年轻一代似乎 “被一场抑郁的流行病所包围”。 从高中到大学,这种情况根本没有丝毫改善,而 且事情在进一步恶化。大学给予了学生们自己决策的 权利和自由,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需要的是强大的自 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并未对此做好充 足的准备。面对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择依赖抗 抑郁或者抗焦虑的药物来帮助自己应对困难和诸多的 不适。有些学生会选择中途休学或者梦想着休学。曾 经有一位波莫纳学院的学生推心置腹地跟我分享:“ 倘若我们这群人是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汽车,要是哪 天车轮子掉下来的话,那肯定会发生在大学这条路上 。” 类似的挣扎绝非个案。一位在普林斯顿大学负责 教学的老师就经历过一件这样的事。他回忆道:“前 几天就有一位本科生备受学习压力的折磨,在我的办 公室里讨论毕业论文的时候,晕了过去。”另外有一 位正在从斯坦福大学办理转校手续的学生也分享了他 的心声:“如果要出人头地,出类拔萃,那么就是要 完全配合并服从于这个系统。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 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 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 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一位耶鲁大学的 学生说道:“我的一位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真相— —我也许在受罪,但是我若不曾受罪,我怎么可能成 功被耶鲁录取。” 孤独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之前的一位学生曾经这 么说:“在耶鲁就读时,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建立真正 的感情。”另外一位耶鲁学生告诉我,她甚至到大四 才懂得放缓脚步,结交真正的朋友。在那个时候,去 看一场电影甚至都是件新鲜事。《哈佛杂志》 (Harvard Magazine)最近的一篇文章这样描述擅长 社交的哈佛学子:他们总是在赶场,忙碌着从一场活 动赶往下一场活动,见朋友就像快餐式的约会;这种 交际如同黑夜里在茫茫大海中行驶的船,只见轮廓, 不见实体。P2-4 <p> 一位耶鲁大学教授对美国常春藤精英教育的反思! 一本颠覆美国中上阶层价值观的警世之作!<br/>《纽约时报》畅销书!《《华尔街日报》、《新共和》、《大西洋月刊》、《纽约客》多次报道!<br/>《南方周末》、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网、《环球时报》、《外滩画报》等热情讨论! 《南方周末》刊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春藤的绵羊”一文<br/>深度讨论该书! 《很好的绵羊》很可能会在美国历目前留下永久的印记,原因有三:首先,德雷谢维奇先生在常春藤名校浸泡了24年,他毕业于哥<br/> 伦比亚大学,曾在耶鲁任教10年,所以他知道藤校是怎么一回事;其次,他很会写,很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第三,他几乎颠覆了<br/> 整个美国中上层阶级的价值观。”——《纽约时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