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28.80
折扣价: 15.60
折扣购买: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4册隋唐589年-906年)
ISBN: 9787510421181
吴姐姐,本名吴涵碧,从小生长在书香世家。尤其对中国文学、历史学特别有兴趣,常常向往能与古人交朋友。 大学毕业后,吴姐姐决定开始一项浩大的工程——写一系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她每天到图书馆借一厚叠深奥难懂的古籍,拚命用功研读,然后做详细的分类和考证,再融会贯通、从中摘取*精彩的真实事件,改写成明白通晓、自然飘逸的白话文。让成年读者、青少年、小朋友,都能从这套书中看到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各朝各代皇帝臣子的百样面貌和整个历史洪流的演变。 中国历史太丰富,太有趣,吴姐姐一投入就无法停止,立志要继续讲这许多“好久好久以前”的故事,希望所有大小读者也一直陪着她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
杨素不肯服药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亲自讨伐高丽,志在必得,竟然铩羽而 归,使得炀帝异常恼怒。他不甘心地说:“高丽小国,竟敢侮辱怠慢我上 国,**我要拔山移海,都不是一件难事,何况对付此一小虏?” 于是,隋炀帝又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东征高丽。在中国的历**,历 来的皇帝很少做过大规模的远征,因为打仗着实劳民伤财,中华民族又是 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同时,古代极少有职业**,每遇战事,总是要到 农村去拉壮丁,荒废农事。再加上为着战争增加的税收,在在使得人民叫 苦连天。 在汉武帝讨伐匈奴的时候,因为胡人经常南下牧马,侵夺财物,所以 人们有一种同仇敌忾的心理,**支持汉武帝的远征。可是,隋炀帝讨伐 高丽,除了满足其个人的虚荣心之外,实在没有多大道理。加上隋炀帝种 种倒行逆施,普遍地引起人民的反感。 在隋炀帝**次讨伐高丽之时,**反对浪潮就很高。当然独断独 行的炀帝不会理会这些。然而在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亲征之 时,听说后方杨玄感叛变,却使得炀帝大为恐慌,火速撤*。杨玄感为 何许人也?为什么旁人作乱,炀帝全不当一回事,杨玄感起兵却使得炀 帝大为震惊? 杨玄感就是杨素的儿子。隋炀帝杨广之所以能夺走太子杨勇的位置, 荣登太子的宝座,主要是靠杨素的阴谋诡计才能成功。 杨素为杨广立下大功,非但官高爵显,而且前前后后所得的赏赐,不 可胜计。然而,杨素为炀帝谋害父亲及兄弟的往事,永远使得炀帝觉得有 一个把柄为杨素握住。所以,虽然表面上炀帝对杨素好到极点,骨子里却 不是那么回事。 杨素老了,病倒在*,炀帝命令全国*好的医师为他诊治,并且不惜 巨资购买*上等的药材,关怀又体贴。然而事实上,炀帝时时偷偷拉着医 生问病情,一直希望杨素早*归天。 杨素是个何等聪明的人,他当然晓得炀帝肚子里的鬼胎,他自忖这辈 子名誉、声望、财富都已经到达了顶点,别无所求。所以他不肯服药,也 不听医生的话好好休养。杨素对他的弟弟杨约说:“我何必再活下去?”果 然没过多久,杨素死了。 杨玄感为杨素的儿子,他年纪小的时候略嫌呆笨,亲戚朋友都笑杨玄 感是一个痴儿,杨素每次都分辩道:“我的儿子并不痴。” 果然,长大以后,杨玄感不但不笨,而且聪明好学,擅长骑射。因为 杨素的官位高,所以杨玄感出道没有多久,即拜郢州刺史(拜为古代任官 之意)。他一上任以后,立刻到处布置耳目,考察地方小宫,哪个贤能,哪 个贪污,杨玄感都知道得十分清楚,而且办起案来丝毫不留情面,官吏百 姓,都对他又敬又怕。不久,转任为宋州刺史。 杨玄感出身世家,体貌雄伟,风采翩翩,又自负才学,允文允武,集 种种优良的条件于一身,不免性情有些骄倨。但是他好读书,喜宾客,爱 好文学,大概是当时天下的**青年才俊。所以海内的知名之士,多以能 与杨玄感结交为荣。 在所有的宾客之中,杨玄感与李密的交情*好。(请注意:历**有两 个名人都叫李密。孝顺祖母的李密为晋武帝时代的人,以写《陈情表》著 名;现在讲的李密乃目后反隋的重要人物。两个李密在历**都极为响亮。 ) 李密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骁勇善战的英雄,李密家学渊源,少 有才略,志气雄远,不看重钱 财,专爱结交朋友。他在宫廷里 面担任左亲侍属左翊卫的官职。 有一次,炀帝见到李密,看 着很不顺眼,对宇文述说:“刚 才左仪卫仗下,有一个脸孔黑黑 的小儿,他的眼神视瞻异于常 人,不要让他担任我的宿卫。” 于是,宇文述暗示李密快卷 铺盖走路,李密便假托身体不适 辞去官职,专谳书,研究学问。 有**,李密坐在黄牛背 上,把一帙《汉书》挂在牛角 上,边翻边诵,另一只手捉紧缚 在牛胸部的皮带,缓缓前行。那 种专心致志的用功神情,刚好被 杨素瞧见了。杨素对他用功的态 度十分佩服,立刻把李密请到家中,奉若上宾。 到了家中,相谈之下,杨素对李密*加欣赏。他对儿子杨玄感道:“李 密 的见识与气度,都值得你学习学习。”以后,杨玄感与李密遂成为刎颈之交 。 杨素在未死之前,自以为对炀帝有大恩,所以相当傲慢,在朝宴之际, 时常失去为人臣子应有的礼节。炀帝心里相当衔恨,但是口上不提。杨素 自己也知道,所以才有不肯服药,宁可早死的怪事。 等到杨素归天以后,炀帝对近臣说:“哼,假如杨素不死,迟早会走上 灭族的命运。”杨玄感也晓得炀帝的心事,对于自家在朝廷之中的尊贵显赫 也有些不安。 杨玄感之乱 在上一篇《杨素不肯服药》之中,我们说到:隋朝大臣杨素自认为有 辅助炀帝夺取皇位的功劳,跋扈而嚣张,因此在病危之际,坚持不肯服药。 因为他心中十分清楚,炀帝终究是容不下他的。 事实上,杨素也的确是过于张狂,在他贵**隆之时,他的弟弟杨约, 叔父文思、文纪,以及族父弁,竟然并为尚书列卿;他的儿子们毫无汗马 功劳,也一个个位居柱国、剌史。杨素家中童仆数干,后庭内姬妾也数以 千计,第宅的华侈,实在无异于宫中。 杨素的儿子杨玄感深知杨家招忌,尤其为炀帝所不满。同时,炀帝的 种种倒行逆施,也使得杨玄感看不过去。所以杨玄感偷偷和弟弟们商量, 想要废掉炀帝,改立秦王浩为君主。(秦王浩是炀帝的弟弟秦王俊的儿子, 也就是炀帝的侄儿。) 正当杨玄感想要突袭皇宫,***之时,他的叔父杨慎提出反对意 见。杨慎的理由是:尽管满朝文武均为杨素当年所用的将吏,不过,“此时 士心仍然心向朝廷,未可轻易图谋也”。杨玄感听了他叔父的话,才打消了 政变的念头。 既然废立不成,杨玄感就准备先立威名,训练一批能为自己所用的将 领。他对兵部尚书段文振说:“玄感世荷国恩,*锡远过他人,怎能够不效 命边疆,敷衍塞责?” 段文振把此话转给炀帝,炀帝十分嘉许,对着群臣说:“将门必有将, 相门必有相,此言不虚也。”说罢,哈哈大笑,从此对杨玄感十分礼遇。 后来,隋炀帝第二次远征高丽,特别任命杨玄感在后方主持补给运输工 作,驻扎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这时人心厌战,怨声载道,杨玄感知道机 会 到了’他登高一呼道:“如今皇上无道,不以百姓为念,天下骚动扰乱,在 辽 东死以万讹现在我与君等起兵,以拯救天下—酌生的痛苦,你们看怎么样? ” 群众都欢呼,甚且有人跪在地上喊万岁,各地响应者有十余万人,声 势浩大。 许多投奔杨玄感的百姓都说:“以前天下富足时,我们的父兄前往征伐 高丽,都一半回不了家;如**下疲弊,皇帝还要我们去*打高丽,这一 去,我们还能想有命吗?”于是,响应者愈来愈多。 杨玄感本为杨素之子,乃天下**望族,本来即容易争取人心,加上 他当众宣誓:“我身为上柱国,家产巨万,对于富贵,已无所求。现在不顾 冒着毁家灭族杀头的危险,愿意起兵叛变,实在是为着解救天下人民如* 头被倒悬一般的痛苦。”人们闻后,想想的确有理,益发尊敬杨玄感。 这个时候,杨玄感派了一个家童到长安,把李密找了来,问李密道: “你以解救天下万民为己任,如今正逢其时,请问你有什么计策?” 李密沉思一会儿答道:“有三个策略:如果我们趁着天子出征,长驱入 蓟(天津山海关一带),扼住咽喉,不过十天半个月,东征高丽的粮*必 尽,天子即将不战而降,这是上策。其次是直取长安,收其豪杰,即使天 子急返,也难收复失地,这是中策。” 玄感道:“请再问其次。” “下策是利用精锐部队,袭取东都洛阳。不过,如此一来,战事可能要 迁延数月,而且胜败未定。” “不对,不对!”杨玄感摇头道,“现在东征高丽官兵的家属都在东都 ,如 果能先*下此城,*心必然动摇,*可以向天下**。公之下计,乃上策也 。” 这个时候,隋炀帝在辽东听说杨玄感造反,十分忧虑。又听说达官贵 人的子弟纷纷投靠杨玄感,心中*加不安。 大业九年(613年)六月,炀帝火速撤*,密令前面诸*也连夜撤*。 仓促之间,所有堆积如山的*资、器械、粮食,都委弃而去,营垒帐幕, 也都留置不动,匆匆忙忙结束了第二次远征高丽。 再说,自从杨玄感到了东都,自以为天下响应,又因为和李密意见不 能**相合,转而信任一个叫做韦福嗣的小人。韦福嗣只是迎合杨玄感的 心意而摇摆。李密看出韦福嗣是个没有原则的人,对杨玄感说:“福嗣心存 观望,如今初起大事,奸人在侧,听其混淆是非,必为所误,请速斩之。” 杨玄感不肯,他说:“哪有你说的那么严重!”还以为李密吃醋哩。 结果,韦福嗣的意见果然不成,加上守东都的大将尚书樊子盍奋力抵 抗,同时,炀帝又班师回朝,两方包抄的结果,使得杨玄感*队大败。 到了*后,杨玄感和少数十余骑兵奔窜于山林之间。一会儿,后面的 追兵陕要追赶到了,他窘迫万分,与弟弟杨积善跳下马来步行。对积善说: “事情失败了,我不能够*人戮辱,你可以把我杀掉。” 积善掏出刀来**,未成。二人被追兵执住,在东都被磔尸(磔,为 古代分裂肢体的刑罚)。三天之后,尸体又被切成一块一块地烧掉。 杨玄感起兵黎阳,不到一年即乱平。然而,影响力甚大。因为过去大 部分起兵作乱者均为饥寒交迫的百姓,虽然能够扰乱社会,却不容易变易 王朝,可是名流世家加入以后,作用就不同了。 然而炀帝丝毫不觉悟,他说:“杨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可知天下的 人是太多了,多了就要成为贼,不尽情诛杀,不能够惩其后者。”因此一口 气杀了三万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冤枉的。杨玄感围东都时,曾经打开城 外的粮仓,赈济没有饭吃的百姓。炀帝一发火,这些吃了粮的百姓都被活 埋,死者不可计数。 炀帝杀人如麻,隋朝的气数亦将告尽。 P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