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引领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灯塔——引领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高家明
出版社: 中国财富
原售价: 115.00
折扣价: 74.80
折扣购买: 灯塔——引领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ISBN: 9787504779649

作者简介

\" 高家明,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经联党委副书记。从事4 1年工业生产和管理工作,组织实施7届中国工业大奖工作。主持完成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课题多项,组织编纂《中国工业史》,担任编委会副主任。\"

内容简介

\" 第一章 中国工业大奖创立 2001 年,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工经联”)第三届理 事会期间,为配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监总局”) 开展的“中国名牌”产品评选工作,中国工经联实施了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工 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怀和批示,也得到了工业领域各行业企 业的拥护和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实施培育和创立中国名牌并向世界名牌进军的基础上,为引导和推 动中国工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经联领导作出了一个积极且具有 创新性的决定,即设立中国工业大奖,并由中国工经联组织实施。面对这 一重大决定,对于创立中国工业大奖奖项的目的、意义、定位、评审标准、 实施流程、组织方式,以及如何发挥中国工业大奖的引导作用等,都需要 深入思考和细致研究。同时,中国工经联领导要求制订中国工业大奖实施 方案,起草一份上报党中央、国务院的报告。此项重要任务交由时任中国 工经联名牌推进部主任高家明负责完成。创立中国工业大奖奖项的任务非 同小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这是继实施中国名牌战略培育工作之后, 迎来的又一场严肃的“大考”。第一节 中国工业大奖背景 一、中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经历了恢复、调整、建设、艰难、曲 折、探索、改革、快速、转型、高质量发展等阶段,如今我国工业取得的辉煌成 就令世人刮目相看。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 业经济徘徊不前,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来说,1950年产值仅比1949年增加了4.5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48.7%下降到1950年的38.1%,下降了10.6 个百分点;1951年产值比1950年增长了29.2亿元,比重略有回升,为38.4%,上 升了0.3个百分点;1952年产值比1951年增长了4亿元,比重下降至30.6%,下降 了7.8个百分点。A 1952年我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19 元,2001年上升为7543元。 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占比从1952年的17.6%上升至2001年的44.4%,见下页表。 1978 年12 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 放的序幕。会议重新确立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为工业领域冲破旧的思维方式和僵化观念的束缚,深入推 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使我国工业企业焕发 了青春活力,工业生产速度得到了飞速发展。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便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由此开启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1992—2002 年,我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中, 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始终保持排名第一,GDP 平均增长10.25%,工业增加值由1992 年的7665.48 亿元提高到了2002 年的32994.75 亿元,工业增长态势明 显。由于我国制造能力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后期迎来了峰值。同时,2002 年 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208 亿美元,同比增长27.1%。A \"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工业大奖”创立背景、奖项定位、类别划分、发起过程、申报事项、评审标准、评审流程、获奖情况、统计数据、结构分析、培育内容和方法,以及获奖典型企业从创业起家到实现突破、领跑世界所取得的成果、经验,对申报和争创“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和项目的单位,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是一部较全面的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