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攻读(精)

以读攻读(精)
作者: 但汉松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4.60
折扣购买: 以读攻读(精)
ISBN: 9787544769372

作者简介

但汉松,1979年生。英美文学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南京大学英文系。主要学术兴趣为现当代美国文学及批评理论,已出版英文专著一部,有二十余篇论文刊于**核心刊物。业余从事文学翻译,译有托马斯·品钦的《性本恶》和《慢慢学》,桑顿·怀尔德的《我们的小镇》和《圣路易斯雷大桥》,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等。

内容简介

为西班牙语文学中的瑰宝;沉默寡言的孪生孤儿兄弟 从小就有着外人难以理解的默契和亲密,然而哥哥对 女演员卡米拉的秘恋让手足之情*到考验,*后哥哥 死于外伤感染,悲恸的弟弟决定离开秘鲁去做水手; 皮奥叔叔是南美殖民地的老江湖,常人眼里奸诈狡猾 的他却是古典文学*痴迷的门徒,他努力培养卡米拉 只是为了复兴西班牙戏剧的黄金时代…… 于是,现代文学的多角度叙事传递了这样的教训 ,即对个人进行道德判断是异常困难的,因为每个人 都是一座城堡,其内的感情生活总是秘而不宣或异常 复杂的。甚至连这部小说的全知叙事者都向读者承认 :“虽然我宣称自己知之甚多,但是否也可能漏掉那 情感源泉中*隐蔽的涌流呢?”读者一旦洞悉了这五 个人的感情生活,就会扼腕于命运的残酷,因为他们 在各自的厄运中备*煎熬,刚刚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 顿悟或解脱,行走在圣路易斯雷大桥上的他们即将迎 来新的生活。也许,他们是*不该去死的,他们是* 应该被拯救的,否则十字架上的“真”如何可能? 在战后的后现代文学里,这样的“真”当然是不 可能的,这样的追问也只能走向荒诞和沉默。《圣路 易斯雷大桥》写于“喧嚣的二十年代”,怀尔德或许 当时已敏锐地预感到了一个后**时代的信仰麻烦。 既然如此,小说结尾所言的作为“**的幸存者”和 “**的意义”的“爱”又是什么呢?在20世纪文学 史里,怀尔德这位三获普利策奖的作家曾被认为是一 个温情脉脉的乐观主义者,因为他似乎很喜欢表现人 伦之爱。他极少描写边缘的或惊悚的男女情爱(这似 乎是另一个怀尔德—比利·怀尔德—喜欢干的事), 因为在他看来,在文学中描写家庭主妇和牙科医生霍 乱般的爱情,不如写小镇上父母子女间简单深沉的家 庭之爱*具普世价值。于是,母女之爱、父女之爱和 兄弟之爱,成为《圣路易斯雷大桥》的解剖对象。在 文学的显微镜下,怀尔德展现了这些卑微蝼蚁的爱之 困局—这些非肉欲的、非排他的精神之爱*不简单。 它们的悖论在于,以爱的名义施予的越多,这些爱就 越沉重而狂热,就越有可能对被爱者成为一种压迫性 的力量。所以,小说里的各种爱,毫无例外都是徒劳 之爱,都是不被肯定和回报的爱。 人能以这样的世俗之爱抵抗永恒的死亡吗?怀尔 德的答案是否定的。布莱尔为了巩固信仰和爱而诵读 的,其实可能是全书*为阴郁的段落。人是必死的, 对于死者的爱和追思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淡,随 着肉身的死亡而停止。简言之,人无法永远去爱,记 忆必将败给遗忘。 然而,怀尔德也并非悲观厌世。他以柏拉图主义 的哲学机锋告诉我们,人与人的爱虽然速朽,却会以 新的形式延续或重生。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我们才 能面对无法以理性去思索的死亡,才能在这个充满暴 力和灾祸的“后9·11”世界里独活。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