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2.40
折扣购买: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全译全注)
ISBN: 9787539983240
王阳明(1472一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影响巨大的“心学”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还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作为思想巨匠,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彻底改变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深受历代读书人崇拜,并影响了诸如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孙中山等许多后世名人。其学说更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当时的维新领袖西乡隆盛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日本当代一手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对王阳明的思想也是推崇备至。
有劳你春天绕道我这儿,不知疲倦地询问论证, 这种情分我该如何承受呢!原来已约好几位同道,想 找一个安静的处所,待上十来天,一起讨论我的学说 ,以便在切磋磨砺之中有所收获。但是你公务繁忙, 不得不离开,我心中十分惆怅,若有所失。突然收到 你的信件,洋洋千言,读后十分欣慰。信中对我十分 推许,这也是对我的一片鼓舞嘉奖的心意,其中的规 劝砥砺十分真切,希望我能够步入圣贤的行列。你又 托付欧阳崇一转达对我恳切的关怀,若非深交厚爱之 人,怎会如此呢?我既感动又惭愧,唯恐辜负了你的 厚爱。虽然如此,我又怎敢不自我鞭策,仅仅感激、 辞让呢?你说:“子思、孟子、周敦颐、程颢等人, 并不期望千年以后为世人理解。与其让天下之人都相 信你,不如被一个人笃信。大道自然而然地存在,圣 学亦自然而然地存在,天下之人尽信也不算多,只有 一人笃信也不算少。”这就是君子“不见是而无闷” 的心态。这难道是世上浅薄琐碎的人所能知道的吗? 对我来说,则有许多万不得已的苦衷,并不是计较他 人相信与否。 人就是天地的心,天地万物本与我为一体。百姓 的所遭受的困苦与荼毒,哪一件不是自己的切肤之痛 ?不知道自身痛苦的人,便是没有是非之心。人的是 非之心,无须思虑便可知道,无须学习便能具备,这 就是所谓的良知。良知自在人心,无论圣人还是愚人 ,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世上的君子,只要专心致其 良知,自然能秉公判别是非,与人同好同恶,视他人 如同自己《爱国如同爱家,甚至把天地万物视作与自 己为一体,使得天下都得到治理。古人之所以能够看 见别人行善如同自己行善,看到别人为恶如同自己为 恶,看到百姓饥饿痛苦如同自己饥饿痛苦,有一个人 没有过上好的生活,好像是自己把他推入深坑之中似 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故意表现出这些而想取信于天 下,而是一心一意致其良知而自求心安理得而已。尧 、舜、三王这样的圣贤,说的话百姓没有不相信的, 这是因为他们的话是出于自己良知而说的话;他们做 的事百姓没有不喜欢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是出于 自己的良知而做的事。所以他侗的老百姓和平安乐, 就算被处死也无怨言,给好处也不答谢。把这样的教 化推及到蛮荒之地,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孝敬双亲 的,是因为人的良知是相通的。唉!圣人治理天下多 么简单容易啊! 后世良知的学说不再昌明,天下的人各用自己的 私心才智互相倾轧。人人各有自己的私心,那些偏颇 浅鄙的见解,阴险狡诈的手段,不可胜数。他们都假 借仁义的名号,干着自私自利的勾当;用诡辩的言辞 来迎合世俗的要求,用虚伪的行为来博取自己的名誉 ;把掩盖别人的善行作为自己的长处,用攻击别人的 隐私来显示自己的正直;怨恨地相互争斗却认为是为 了正义而献身,险恶地互相倾轧还认为这是嫉恶如仇 ;嫉贤妒能却认为自己是秉持公正,放纵情欲还认为 这是与民同好同恶。互相欺凌、互相侵害,即使是一 家之内的骨肉至亲,彼此间也要分出胜负、架起很高 的藩篱,更何况天下广大、百姓名物众多,又如何能 够将所有的百姓与名物与自己视为一体呢?这就难怪 天下纷纷扰扰,祸乱频发无止了。 我靠着上天的眷顾,偶然发现良知的学说,认为 只有致良知天下才能得到治理。所以我一想到百姓的 苦难就心痛不已,忘了自己才智浅薄,却想用良知的 学说拯救天下,这也是不自量力的行为。世上之人看 到我这样做,就纷纷嘲笑、诋毁我,认为我是丧心病 狂之人。唉!这有什么可以顾忌的呢!我正感受到的 是切肤之痛,哪里还有空去计较别人的诋毁、嘲笑? 如果有人看到自己的父子、兄弟坠入深渊,一定会大 喊着爬过去,鞋帽掉了也全然不在意《爬着悬崖峭壁 而下,希望能够救人。而那些看到这一情况的读书人 ,却在一旁作揖、谈笑,认为这人丢弃衣帽、不顾礼 节,大喊大叫,一定是一个丧心病狂之人。所以,一 旁有人陷溺还在作揖谈笑,这是只有那些没有骨肉亲 情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是孟子所说的“没有恻隐之 心就不是入”的人。如果是有父子兄弟亲情的人,就 会感同身受、痛心疾首,尽力狂奔、连滚带爬地跑去 救人。他们都能够不顾自己陷入危险之中,还害怕被 人讥笑为丧心病狂吗?还会在意别人相信与否吗?哎 i如今的入即使认为我是丧心病狂之人,也没有什么 不可以的。天下人的心、都是我的心。天下之人有那 么多得病发狂的,我又怎能不得病发狂呢?天下之人 有那么多丧心的,我又怎么能不丧心呢? 从前孔子在世时,有人说他谄媚,有人说他花言 巧语,有人诋毁他的贤能,诽谤他不知礼,侮辱他是 东家丘,有人嫉妒他、阻止他振兴鲁国,有人憎恶他 甚至想杀他。即使是当时如晨门、荷蒉一般的贤者, 也说:“孔子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吗?”“见识浅 陋j又固执得很j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算了吧。”虽然 子路对于圣学已经十分明白《却还难免怀疑孔子,对 他想去的地方不高兴,而且认为孔子迂腐。所以当时 不信任孔子的人,难道仅仅是十之二三而已吗?但是 孔子依旧积极奔走,像是在道路上寻找自己遗失的儿 子一样整天奔波,无暇在温暖的席褥上睡上一觉,难 道是为了让世人了解自己、相信自己而已吗?或许孔 子有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之心,痛切至深,即使 想不管也身不由己。所以他说:“我不和世人相处还 能和谁在一起呢?”“想要洁身自好却扰乱了伦理纲 常。”“好干脆啊!可他却不知道我的难处!”哎! 除了真的把天地万物视作与己为一体的人,谁又能了 解孔子的心思呢?至于那些“不见于世却不郁闷”“ 乐于天道安于天命”的人,当然可以做到“不自己了 解便不会知道”“大道并行却不会相互违背”。 我才疏学浅《怎敢以振兴孔子之道为己任?只是 我的心也稍微知道一点身上的病痛,所以心中彷徨, 茫然四顾,四处寻找能够有助于我的人,共同想办法 去除身上的病痛。现在如果真有豪杰同道支持我、匡 正我,共同努力,使得良知之学彰明于天下,使得天 下之人都能致其良知,互相帮助、互相存养,除去自 私自利的弊病,洗去诋毁、嫉妒、好胜、愤懑的习气 ,以实现天下大同,那么我的狂病将会立刻痊愈,最 终免于丧心病狂的祸患。这得有多痛快啊! 哎!现在果真要找到世上的豪杰志士,除了像文 蔚你这样的人,还能指望谁呢?像你这样的才能和志 向,必然可以拯救世人于苦难。如今又明白了良知就 在自己心中,无须向外探求,只要依此扩充,就好比 大河决口汇往大海,谁能抵御得住呢?像你所说的“ 只有一人笃信也不算少”,自然是你当仁不让,还能 寄望于谁呢? 会稽周围向来山清水秀,深林幽谷,随处可见。 寒暑阴晴,气候宜人。生活安定而不受世俗干扰。好 朋友相聚在一起,切磋道义、日日精进。多么悠闲自 在!天地之间还有如这般的快乐吗!孔子说:“不抱 怨上天,不归咎他人,通过慢慢学习知识最终通达天 道。”我和几位同道想要努力遵循孔子的教诲,哪来 的时间还能去外面探求呢?只是对于切肤之痛,无法 漠不关心,于是写了这封信回复你。 我因天气炎热,一直咳嗽,懒于写信,你派人远 来,停留数月,临别提笔,没想到又写了这么多。我 们相知颇深,虽然信中所论已经十分详细,却还是觉 得有好多话没有说完。 P195-198 临别提笔,没想到又写了这么多。我 们相知颇深,虽然信中所论已经十分详细,却还是觉 得有好多话没有说完。 P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