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9.71
折扣购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视野
ISBN: 9787522534329
肖志远,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十四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新疆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人才库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党的建设、国家经济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在《农村与生态环境学报》新疆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国家能源安全与生物质能资源利用研究》《绿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两部著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暨马工程重大项目一项、“中国-丹麦”国际合作项目一项。 李红杰,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在读博士,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十三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十五项。
绪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与坚定决心。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问题,首先需要界定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厘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紧密关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容之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本书认为就其内涵而言,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和美好化,随着环境危机的全球化,生态环境的文明化和制度化也必然成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向度之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时期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这一问题的提出有其国内和国际背景。可以说,这既是当前中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进程中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同时也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树立大国形象的客观要求。 (一)研究背景 1应对生态危机和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客观需要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工业化大生产的蓬勃兴起,尤其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并广泛应用,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和改造能力日益增强。此外,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力巨大潜力被人类不断释放出来,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对物质的需求也在肆意膨胀。这样的结果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出现不可逆转的现象,直接导致自然生态失衡、人类环境污染严重、可利用自然资源锐减、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等,进而引发一些物种濒临灭绝,以及生态灾害等全球性生态危机,如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地震、洪水、飓风、极端寒潮、沙尘暴等,这些将成为人类必须面临的棘手且复杂的环境问题。当前人类生态危机日渐全球化,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可世界上的一些国家经济结构错配、政治权力旁落、文化传播不畅、社会因素叠加,致使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出现许多亟须解决的难题。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说:“贫困是等级制的,化学烟雾是民主的。”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M]张文杰,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8因此,进入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都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中心任务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即从一个传统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社会。这样一个历史课题、历史要求,自近代就成为国人的追求,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开始了被动式现代化的进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开始以新的方式致力于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发展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展大国,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与深度展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然而,经济的增长并不必然实现现代社会的完美转型。相反,过去一段时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使一些区域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见,生态环境有可能因现代化进程中急速增长的经济而发生变化,甚至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代价。 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大多用了几百年才逐步走完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而我国要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走过的进程,那么发达国家分阶段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集中凸显。这些问题的集中产生,不仅会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烦恼”、发展过程中的“短板”,而且也会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会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正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问题仍是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没有国家的发展就没有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还将继续推进,生态环境问题也会更加突出。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人关注,成为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头等大事。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代世界最急迫而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难题之一。我国是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承诺与世界各国一起对气候变化的恶劣环境共同承担责任。 要想突破资源环境瓶颈,解决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就必须要认真研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反思和矫正传统工业化路径,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的整个现代化建设之中,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调整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实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扩大环境方面的民主参与,平衡人的环境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当前发展现实给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