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法快速入门

针灸技法快速入门
作者: 编者:侯小兵|
出版社: 江苏科技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2.56
折扣购买: 针灸技法快速入门
ISBN: 9787571343293

作者简介

侯小兵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博士 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脑供血不足等疾病,深受广大患者的赞誉和信赖。

内容简介

行针手法 《标幽赋》写道:“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得气与否及气至速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效果,而且可以帮助施术者窥测疾病的预后。因此,在得气、行气不顺利时,应依靠行针手法来加以调整。 行针又名运针,是进针后为了取得针感或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手法,是针刺的重要环节。行针手法主要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种,基本手法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辅助手法则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 辅助手法主要包括7种,分别是循法、弹法、刮法、摇法、搓法、飞法、震颤法。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法和捻转法为基本操作方法,同时,需要根据临床病症选用适合的辅助手法,行针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搭配使用,能够有效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 (一) 基本手法 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称为“提插法”。提插的幅度、频率,需视病情和腧穴的位置而定。一般说来,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刺 激量就小。 捻转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一前一后来回捻动针柄,称为“捻转法”。捻转的幅度一般在 180°~ 360°,并且要注意捻转时不能 单向转动,以免肌纤维缠绕针身,增加患者局部疼痛,或造成出针困难。 一般来说,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二) 辅助手法 循法:针刺后如无针感,可用手沿着腧穴所属经络循行路线或该腧穴上下左右轻轻按揉。循法多用于气至迟缓的虚证,也可用于邪气有余、经气滞涩的实证。此法可以推动气血,激发经气。 弹法:是在留针过程中,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身微微振动,以加强得气感应的手法。此法可以激发针感,用于得气迟缓的患者。 刮法:针尖到达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称为“刮法”。如以右手 拇指抵住针柄顶端,同时用食指或中指指甲从针柄下端向上刮动,叫“单手刮针法”。如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抵住针柄顶端,右手拇指或食指指甲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刮动针柄,叫“双手刮针法”。刮法可以加强针感的扩散,用于催气、行气。 摇法:针尖到达一定深度后,以手持针柄,将针摇动,即为摇法。如直立针身而摇,可加强得气感应;如卧倒针身而摇,可以使感应向一定方向传导。此法可用于行气。 搓法: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作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3~5周。不可过度捻转,以免肌纤维缠绕针身。此法用于催气、行气,也用于补泻。 飞法:先用拇指和食指以较大幅度捻转3次左右,然后放手,张开拇指和食指,如飞鸟展翅之状,一捻一放,反复操作。此法可加强针感,用于催气、行气。 震颤法:以右手持针柄,做小幅度、快速提插,使针身发生微微震颤。 行针的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既可在临床中单独使用,也能搭配使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应选用不同的辅助手法,比如刮法、弹法,可用于一些不适宜大幅度捻转的腧穴;飞法、震颤法,可用于一些肌肉丰厚处的腧穴;摇法,可用于较浅的腧穴。 本书以通俗、简练的语言对针灸的理论知识予以解读,可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针灸的基础技法。同时还选取了十二经络中的少商、中府、列缺等常用穴位加以详细介绍,并对重点穴位进行配伍,以组合穴的形式应用到日常保健中。更收纳了数十种常见病证,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补泻手法,形成诸多针灸技法,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