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戏剧观念的生成:从日本到中国

近代戏剧观念的生成:从日本到中国
作者: 孙笛庐|责编:蔡芹|总主编:黄天骥
出版社: 南方日报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1.18
折扣购买: 近代戏剧观念的生成:从日本到中国
ISBN: 978754912550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分别以鸦片战争、黑船 事件为契机开启了与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门。正是在这样 的交流中,中日两国对待戏剧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在引入欧洲学术体系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知识人 逐渐明白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中蕴含的义理,欧洲 还有修辞学、文学史、语文学、诗学等科目可以去发掘 文学的意义。而戏剧作为西方文学的一种,在不同的阐 释坐标下更显现出丰富的内涵———亚里士多德的“模 仿说”与“三一律”;黑格尔认为戏剧因其统一客观原 则和主体性原则从而是诗艺发展的最高阶段;莎士比亚 的戏剧在俗语革命、国民文学、近代剧等层面都具有重 要意义……知识阶层通过学习理解西方的文学与戏剧观 念而产生一种比较的视野。于是,他们开始在本国的文 学体系中寻找戏剧的位置。本书希望聚焦于知识阶层在 其中的作用,对近代戏剧观念的这种变化作出解释。 这一时期,知识阶层旨在阐释文学与戏剧的关系, 这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将传统戏剧纳入本国的文学 体系之中。借用文学进化的解释框架探讨戏剧的发展脉 络,探讨戏剧与诗歌等其他文体的关系。第二,对既往 戏剧的文学性、思想性加以发掘,用写实主义等西方文 学理论为古代戏剧作品赋予深度。“文学是指具有艺术 价值的著作,包括诗歌、小说、戏剧三大类”,这是英 语literature最为普遍的含义。但是据雷蒙 ·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对l iterature流变的梳理,我们得以知晓在其早 期含义中,诗歌、戏剧、小说是不能纳入其间的。这是 因为,literature的词源为拉丁文“字母” ,在十六世纪指广泛阅读的状态,即博学、博闻,尤其 指对希腊语、拉丁语的阅读与书写。因此,才会有弗朗 西斯·培根(1561—1626)所谓“他没有足够 的学识(sufficientliteratur e)来了解圣经”以及“对于所有关于神与人的知识, 相当渊博(learnedinallliterat ureanderudition,divinean dhumane)”。 十八世纪,随着印刷业发达,书籍市场形成,写作 成为一种工作与职业。写作的专业化使literat ure具有了“文法与修辞的技巧”这一内涵。而诗歌 、戏剧、小说得以进入文学范畴,则归功于liter ature更重视“创造性”与“富有想象力的文学” 的价值观。Literature这一特质的确立,是 由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兴起,而浪漫主义尊重人的精 神自由,尤其歌颂不受规则束缚的主体个性与强烈的想 象力。 最初到达中国的那批西方传教士将literat ure翻译成“文学”,是取其关于“高雅知识”的内 涵,这与中国的“文学”一词———即“学问”“博学 ”的意思相近。二者的对应显得自然而然。 然而在中日两国为求富强引入西方学术体系的过程 中,literature的近代内涵,即以诗歌、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