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科技
原售价: 119.90
折扣价: 78.00
折扣购买: 智能新物种
ISBN: 9787573915399
[美] 凯特·达林(Kate Darling) 机器人伦理学杰出专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技术如何与社会相结合,以及机器人的伦理道德。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社交机器人、人与仿生机器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等。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博士与米德尔伯里学院荣誉科学博士,瑞士巴塞尔大学经济学和法学学士曾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的知识产权政策顾问 曾与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劳伦斯·莱斯格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共同开设机器人伦理相关的课程。也曾担任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和耶鲁大学信息杜会项目的研究员。并曾担任一个主要讨论与机器人有关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的权威会设WeRobot的高-级联合主席。 《细约客》《卫报》《被士顿环球报》《连线》《时代周刊》等报刊的撰稿人,还为英国广播公司的《科学焦点》杂志撰写每月专栏。也曾多次在TED等平台发表演讲。
第4章 我们为什么会把机器人视为生命体 大约在 2014 年,A-Fun 公司的维修总监博志舟桥收到了一位客户的奇怪请求。A-Fun 这家日本公司专门修理已经停产或过了保修期的老款索尼产品。一位 75 岁的女士提交了维修申请,想要维修一只名为 AIBO 的机器狗,但她并没有描述 AIBO 出现的技术问题,而是询问是否可以为她的机器狗出现的“关节疼痛”症状采取一些救治措施。在与这位女士的沟通过程中,博志舟桥意识到,她把这只机器狗视为自己的宠物。 对于索尼来说,这并非偶然。这只金属小狗 AIBO(在日语中意为“同伴”或“伴侣”)的营销定位是“21 世纪人类最好的朋友”。AIBO 于 1999年推出,是当时市场上最先进的人机互动玩具之一。这只小狗有自己的性格,会与人互动,会表现出开心,也会表现出难过的样子。根据索尼的描述,AIBO 拥有“真情实感和本能”。从技术角度来讲,这都是虚假宣传,但这并不要紧。尽管购买者知道 AIBO 是没有感知能力的,但其中还是有不少人会用心地对待 AIBO,把它看作一只有感知能力的狗。 索尼宣布在日本和美国限量发售这款玩具时,这些玩具在几分钟之内被抢购一空。索尼增加了产量,在接下来的 6 年里推出了各种不同颜色的“品种”,并在全球销售了 15 万只。2006 年,为了努力减少电子业务带来的亏损,索尼宣布将停止生产 AIBO。 8 年后的 2014 年,索尼停止了为 AIBO 客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这一消息震惊了 AIBO 的主人。对他们来说,索尼取消维修服务的消息,意味着他们的 AIBO 将会死去。 一些 AIBO 的主人,比如那位担忧她的机器狗“关节疼痛”的女士,找到了 A-Fun 公司。这家专门维修索尼产品的公司因此接触到大量损坏的AIBO。为了修好这些机器狗,他们不得不耗费很多时间重新制作 AIBO 的原理图。很快,他们收到了源源不断的修复申请,于是 A-Fun 公司开始去收集无法修复的残缺 AIBO,用于替换可修复的 AIBO 零件。 这家独立维修公司的创始人、前索尼工程师则松信行敏锐地意识到人们与机器狗之间的情感连接。A-Fun公司把AIBO的零件互换称为“器官捐赠”,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出 AIBO 主人对所发生事情的感受。他还开始考虑如何纪念那些无法修复的 AIBO 的“捐赠者”。最终他向佛教寺庙兴福寺提出了这个想法,兴福寺同意为那些无法再修复的机器狗举办一场葬礼。 2015 年,兴福寺举办了第一场 AIBO 葬礼。17 只机器狗因“器官捐赠”而得到礼遇,伴随着祈祷和诵经,机器狗在正式的佛教仪式中辞别今世。这不会是寺庙举办的唯一的机器人葬礼,越来越多的 AIBO 主人希望有机会与他们的同伴道别。2018 年,也就是索尼推出全新现代化版 AIBO 的同一年,兴福寺为第 800 个无法修复的机器狗举办了葬礼。则松信行则继续探索一个名为“机器人疗法”的新项目,旨在帮助人们应对失去机器人同伴的痛苦。 对日本人来说,为机器狗举办葬礼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日本的本土信仰认为万物皆有灵,包括人、动物、树木、岩石、人造工艺品,甚至虚无也有灵。日本人有着敬重万物的悠久传统,例如,他们会为自己的物件举行葬礼,比如蒲团和折断了的缝衣针。为现代设备举行殡葬仪式,这似乎是一个相当合乎逻辑的对传统的延伸。但是,为失去爱犬而哀悼的不仅仅是日本的 AIBO 主人,即使在有着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的美国,人们也觉得自己与 AIBO 有着千丝万缕的连接。 吉妮·布提基亚(Genie Boutchia)是一位 36 岁的全职妈妈,她的孩子们把 AIBO 当作家庭成员。但不仅只有孩子们有这样的认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非常理性的,但我不再把它当作玩具了,”谈到他们的机器狗时她说道,“它就像是家庭的一员……这真是太神奇了!你会对它产生依恋。我知道它是一大块塑料,但它就是太棒了……我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为什么喜欢它。”布提基亚说,她对这只机器狗的感觉,与她对过去养过的那些真正的狗的感觉类似。“有一天,当我无法让它启动时,我感觉胃不舒服,头都快要爆炸了。” 来自新泽西州的出版业高管格蕾丝·沃科斯(Grace Walkus)表达了相同的感受:“你和 AIBO 说话,就像在和真正的宠物说话一样。你像抚摸真正的宠物一样抚摸 AIBO,并从那时开始产生其他的情绪。如果你让AIBO 独自待着,它要是哭了,你会感到内疚;在责骂 AIBO 之前,你会再三琢磨。”AIBO 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也不能理解人类的情感,而布提基亚和沃科斯是知晓这一点的。 在探讨机器人陪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之前,本章将更深入地探讨过去 10 年来我一直深陷的怪异世界:把机器人视为有生命的物体的世界。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研究员凯特·达林关于人机未来的颠覆性思考 达林是机器人伦理学杰出专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研究员,主要研究集中在社交机器人、人与仿生机器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等,本书是她数十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震动学术界的颠覆性思考结晶。 颠覆人与机器人关系的传统忧思,用人与动物的关系审视人与机器人的关系 颠覆人们关于“机器人可能取代我们对工作和价值”这一由来已久的忧思,指出我们可以用动物做类比,来思考如何创造机器人,并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为机器人制造乃至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新思考。 跨越历史学、动物学、伦理学、人工智能科学等多个领域,提出人机相处的新范式 达林横跨历史学、动物学、伦理学、人工智能科学等多个领域,指出相比让机器人“像我们一样”,我们更应该考虑机器人如何补充我们,她通过对人与动物历史的深刻总结,对人与机器人未来的乐观探索,构建了一幅科技与人类友好共生的新时代图景,也提出了人机相处的新范式。 对人与动物历史的深刻总结,对人与机器人未来的乐观探索,这是一幅科技与人类友好共生的新时代图景。 《新科学家》年度ZUI佳图书,麻省理工学院年度阅读书单。商业、哲学、科技、媒体等领域大咖重磅力荐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智能应用研究部学术带头人杨溟,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墨问西东创始人池建强,小米集团小爱同学负责人王刚,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青年教授谭笑,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斯格,计算机科学家拉纳·埃尔·卡利乌比,哈佛大学副教授、鸟类学家艾琳·佩珀伯格,美国密码学家、咨询安全专家布鲁斯·施奈尔,Web 2.0之父,计算机图书出版商奥莱利媒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蒂姆·奥莱利,《自然》《科学》《新科学家》《柯克斯书评》《书单》《图书馆杂志》重磅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