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日报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50
折扣购买: 合格共产党员的楷模
ISBN: 9787511536914
勤政 2003年4月10日,牛玉儒被任命为呼市市委书记 。到他去世,牛玉儒在呼市工作仅仅493天。 但呼市的干部群众,却有一个共同感觉:这个书 记与众不同! 青城人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认识了这位新任 市委书记。 牛玉儒上任第三天,非典疫情迎面而来! 疫情凶猛。“封城”传言四起。老百姓的心,一 下子揪紧了,生活必需品被抢购一空。不法商贩趁机 哄抬物价,一斤萝卜竟卖到了8块钱! 就在这时,牛玉儒来到了百姓中间。他到的都是 最危险的地方:非典医院、疫情社区、垃圾清理场… …新书记连口罩都没戴,就和身穿防护服“全副武装 ”的医护人员一一握手、亲切问候,现场解决划定病 区、后勤保障等问题。 “人家书记都不怕,咱怕啥?”看到牛玉儒,人 们悬着的心,很快落了下来。牛玉儒及时指挥调度, 由政府拨款调运物资稳定市场,一场风波消弭于无形 。 40多天里,牛玉儒的足迹遍布市四区的大部分社 区街巷;40多天里,牛玉儒办公室的灯光几乎没熄过 ,每天开会到深夜。散会后,牛玉儒亲自从网上下载 北京、广东等地抗击非典的经验和做法,分类整理, 转发各部门。其他同志早上一到办公室,就会发现牛 玉儒批的文件和资料早已摆上案头,而此时牛玉儒早 已到基层为居民、群众解决急需的问题去了…… 两个月艰苦卓绝的攻坚战结束了。已40多天没回 过家的牛玉儒,拖着疲惫的脚步踏进家门,整整瘦了3 公斤! 牛玉儒瘦了,但他在呼市百姓心中的形象却大了 、高了。“呼市越看越像个‘嘎查’(村庄)。”由 于历史欠债,呼市城市建设一直不能让老百姓满意。 牛玉儒接过前任的接力棒,又打响了改造青城的战役 。 烈日炎炎,尘土扑面。牛玉儒徒步几公里,实地 察看东风路环境整治情况。他一步一步地量着走,从 道牙到绿化带以及便道的铺装,从砖的厚度、强度到 树木的养护,即便花草的搭配,他都一一过问,反复 叮嘱。城建部门的同志,无不惊叹他的“内行与专业 ”。 牛玉儒说:“搞城市建设,就像装修自己家一样 。哪些地方需要装修,怎么装修,必须时时做到心中 有数。” 这“心中有数”是牛玉儒用脚步量出来的。城建 部门的同志最怕他下班时间打来电话——准是牛玉儒 又在街上转悠时发现了问题。 一个下雨天中午,建委的同志接到了牛玉儒的电 话:“快到青城公园来!”等在公园里的牛玉儒对他 们说:“公园本应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就因一 元钱的门票,把多数市民挡在了门外。要想办法把这 里的破烂收拾出去,把公园建得漂漂亮亮,开门让老 百姓进来。” 建委的同志怕公园开放不好管理,一时想不通。 牛玉儒耐心地解释:“这不是收不收门票的问题,更 重要的是体现政府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要 通过公园开放,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大发展。”临末 还鼓励一句:“什么时候你们把公园都治理好了,我 来请你们客!” 不久,呼市的公园全部免费开放,还绿于民。青 城人找回了“青”的感觉。 牛玉儒出门时爱“打的”。不少“的哥”不经意 间就成了书记的“高参”。“的哥”杨树林就在一个 周日上午拉过牛书记,向他抱怨为找厕所,得绕行好 远才能找到,道路拥堵也影响出租车生意。 此后不到一年,呼市街头一下子冒出了许多现代 、新颖的公厕。原来拥堵的马路,几个月内就拓宽了 。路畅了,出租车生意就好。“的哥”成了牛玉儒的 铁杆“追星族”,提起他就赞不绝口。 大街美了,牛玉儒还要看小巷:“光大街美不行 ,老百姓可生活在小巷里啊!”他发现很多学生下晚 自习后,在漆黑的小巷里行走。他摸了摸底儿,这样 的“黑巷”有47条,随后就一一点名让城建部门装上 路灯。“黑巷”一片光明,老百姓的心更是透亮。 一个周日,牛玉儒发现新铺好的便道上有根电线 杆正挡在盲道中央,他对管城建的同志发了火:“这 样的盲道盲人怎么用?这不是害人吗?”当即要求对 市区内所有的盲道全面检查、清理。全市几万残疾人 由此受益。 城里美了,牛玉儒还想着城郊。 东河原是呼和浩特的“害河”。夏天发洪水,冬 天沙尘飞。市民避之唯恐不及。 牛玉儒上任不久,就成了东河整治工地的“常客 ”。为保证抢在洪水来临之前结束河底和两岸工程, 他早晚都要去工地。工地从头到尾3公里路,他疾步如 风,每次去都“量”几遍。 东河工程完工,呼市百姓有了新去处。智能喷泉 冲天而起,绿化隔带分布两岸……东河,人潮如流, 游客不断。 青城变了,青城百姓,就在一草一木的变化中, 真切感受到这个新书记身上透射出的两个字:“勤政 ”。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