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哈佛社交礼仪课(畅销4版)
ISBN: 9787521610222
把握距离,给自己与他 人留出充分的空间 琳达与安吉拉首次见面 以后,双方互有好感,虽 然分属不同的部门,但在 公司聚会上,两人却有不 少共同话题。这让琳达非 常兴奋——自从正式进入公 司以后,自己还没有机会 认识一个亲密的工作伙伴 ,可能安吉拉就是那个最 佳人选吧! 于是,在整个聚会上, 琳达都试图将自己与安吉 拉的距离拉近,她甚至有 种想要去拉对方手的冲动— —这难道不是女孩之间表示 亲密的最好方法吗? 可是,她却发现,自己 的热情并没有得到同等的 回应,安吉拉在发现她的 企图后立即远离了她——接 下来的两个小时,她再也 没有机会与安吉拉走近。 琳达的错误就在于,她 未能把握好彼此之间的距 离。在商务交往中,特别 是首次见面时,“社交距离”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曾任教于哈佛商学院的 跨文化学者爱德华·T.霍尔 曾经提出过“距离说”:在一 个指定的空间,动物之间 的关系存在着一个距离模 式。这种模式从动物各自 的势力范围就可以看出: 在动物世界里,每一种动 物几乎都有自己的势力范 围,入侵往往会导致争端 。 霍尔将这种距离模式进 一步引申到了人与人之间 的距离上:当我们进行交 际时,交际双方所在的空 间与所处位置之间的距离 都有其各自的意义,它不 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之间 的心理状态与具体关系, 也表现出不同的社交需要 。 霍尔指出,不管是在何 种社交中,我们所有的人 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建立 起一个可以把握的空间, 这一空间的大小会因为不 同的文化背景、行业、环 境与性格差异而表现出不 同。 后来又有哈佛学子针对 这一“距离理论”做过这样的 实验:当阅览室里只有一 位读者时,伺机走过来的 实验者故意坐在那个唯一 的读者旁边——就这样,实 验者连续寻找多达80次的 机会,坐在80个不同的人 身边。 结果发现,在这80个人 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 在一个空旷到只有两位读 者的阅览室里,一个陌生 人紧挨着自己坐下来。当 实验者紧挨他们时,很多 人选择重新寻找一个离实 验者很远的位置坐下来, 甚至还有人直接质问:“你 想干什么?” 很显然,实验者的亲密 举动让他人感觉很不舒服 。用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就 是,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 的意识,实验者紧紧地贴 着他们坐的举动入侵了他 们的安全距离与个人空间 ,而这种个人空间被侵犯 使他们感觉到不安全与不 舒服——于是,他们选择了 逃避(直接离开、另选位 置)或者攻击(明确的质 问)。 普通的社交场合中,距 离很重要。在商务场合中 ,恰当地使用距离更加重 要——商务交往中,你所代 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 组织的形象。这种形象的 好坏将直接决定对方如何 看待你所在的部门与公司 。一旦你采用令人感觉不 适的空间距离,就很有可 能使他人感觉到威胁,进 而将你与你所在的部门甚 至整个公司定位为“破坏者” 。而哈佛心理学家在2010 年研究证实:在当下的场 合中,若第一印象被定位 为“威胁者”,对方采取退让 以避免伤害的概率将会高 达35%;为了捍卫个人“领 地”而抗争的概率将会由 0.4%上升到3.9%——在极 其强调第一印象与竞争意 义的现代商务场合中,该 心理效应往往会进一步凸 显。 由此可见,人际交往的 过程中,距离的不适度在 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对方做 出逃避(离开)或是进攻 (质问)的应激反应。显 然,距离不当对人际交往 是不利的。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