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95.00
折扣价: 72.96
折扣购买: 镜头下的旋律:中国电影音乐的审美变迁
ISBN: 9787522533919
万书亮长春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刘晓强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 徐洲传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绪论 影音本体论 一、影音配合的方式 人们对电影的感受主要来源于视觉和听觉带来的即时性感知。电影音乐使人们通过听觉获得审美感知,具有促进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作用。电影音乐与一般的音乐相比是有很大区别的,它不是作为一个作品独立存在的,而是根据电影主题创作,服务于电影的主体内容。于润洋就曾在《电影音乐美学问题探讨》中指出,电影音乐范畴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电影音乐的艺术特质的特殊性,即电影音乐与其他音乐在形式表达上的不同。电影音乐与一般的音乐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主题、表现形态和时间上,电影音乐具有规定的主题、复杂的表演形态和可操控的时间。同时,电影音乐的特殊也体现在电影音乐类型、题材的高度浓缩性中。电影音乐的三大类型可以归纳为主题曲、插曲、背景音乐,由这三大类型的电影音乐与影片内容相配合,从而使电影主题内容更丰富深刻。 (一)主题曲 《电影艺术词典》对主题曲进行了定义:“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全片基本内容的歌曲,是全片音乐的中心。歌曲旋律有时还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加以贯穿、发展。在一部影片中主题曲可以反复出现,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演唱不同的歌词,或在旋律上做某些变化处理。” 电影音乐的发展推动了主题曲音乐形式的丰富和发展,进而推动了主题曲引领塑造影片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氛围等的发展。可以说,主题曲引领整部影片的所有音乐。主题曲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会在影片中反复使用,可作为插曲或进行变奏在电影的叙事过程中多次出现。 由于电影有多个叙事节点以及不同的人物情感内容需求,主题曲会据此来进行歌词或节奏的调整,从而与电影相互配合。中国的电影音乐一直以来都深受电影和音乐创作者的喜爱。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音乐艺术家投身于电影音乐的创作当中,时至今日,许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来自电影主题曲。在这之中,最典型的便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一经传唱就引起了中国人的强烈共鸣。歌曲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强烈的进行曲的风格,同时采用气势磅礴的G大调,四分之二拍,给人以激勇奋进之感,带给人坚定的信心,既表达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团结向前的精神,也深刻贴合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内涵。现如今,也有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电影主题曲,比如,电影《霸王别姬》的主题曲《当爱已成往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曲《菊花台》、《画皮》的主题曲《画心》、《英雄本色》的主题曲《当年情》等,许多都已成为经典。这些歌曲由人们喜爱的歌手演唱,与电影主题呼应,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同时也使人们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 电影的主题曲虽然对电影来说不是必须的,但是在传达电影主题内涵的时候却具备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歌曲会随着电影的热映而流传开来。例如,《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在主题曲的前六小节里面采用了强烈进军号效果的前奏,主导动音采用上行琶音,同时还有三次三连音,像是冲锋号响起的声音,由此带给人奋勇向前之感。歌曲的第一句采用的形式为后半拍弱起,一句非常短促有力的“起来!”让人感受到急切的呐喊和号召,让人感受到战斗的激情。在歌词内容上,歌词与旋律的总体风格和走向相照应,音乐语言生动形象,比如,歌词内容中采用了三句“起来”来配合歌曲中间双音符组合的三次跳跃。歌曲的最后一句采用了G-D的四度旋律,这样的四度旋律是战场上冲锋号角的旋律音高,具有十分强烈的坚定人心的效果。这样的旋律可以使得听众深受激励,不断奋勇向前,就像自己是在战场上奋不顾身保家卫国的战士一般。同时歌词最后一个字“进”进行了同音高重复,给整首乐曲带来了一个十分果决而有力的结尾,同时又与歌曲开头相呼应,使歌曲整体更加统一。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典型的电影主题曲,我们将其进行分析之后可以看出,主题曲是电影音乐中最重要的部分,凝聚着电影音乐的精华,在电影音乐中具有表意功能。主题曲通常具有歌词,歌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达电影内容的内涵,揭示或者烘托电影的主题基调。歌词内容通俗易懂,能够使观众更为轻松地接受电影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主题曲的歌词与特定的风格和旋律相互配合来展现电影人物的形象,体现出影片所呈现的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和烘托出历史气氛,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而且,通过运用不同的音乐配器,将主题曲音乐素材进行变奏,可以在呈现同样主题曲旋律的同时,又根据电影中出现的不同的时空场景,发挥出不同作用,推动电影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使其更为丰满。 电影主题曲根据音乐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片头主题曲和片尾主题曲两种。 片头主题曲具有概括影片主体内容的功能。影片开头部分的主题曲能够使观众很快投入影片的内容和情境之中,根据不同的剧情展开方式,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美学表达方式,将观众引入影片特定的时空背景氛围中,增强观众在观赏影片时的共鸣。电影《风之谷》的片头主题曲以电子音乐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在影片开始就奠定了基调,充满奇特气息的森林与千奇百怪的森林虫类构造出一片奇异繁茂的森林之景。片头主题曲在影片中的作用更多的是引领电影情节的发展,在影片一开始奠定整部电影的情感基调,借助先入为主的方式促进人们在观影时的情感共鸣,在整部电影的故事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片尾主题曲是在整部电影的剧情全部呈现完之后出现的,对整部影片的内涵有着总结概括的作用,同时片尾主题曲与已经展现的影片内容相互呼应,从而可以升华整部电影的主题,使人们对电影的理解能够更为深刻。 片尾主题曲对于电影主题的塑造可以通过与电影主题相同的角度及情感基调来实现,也可以从对立的角度进行呈现。例如,电影《爱情呼叫转移》的片尾曲《爱情转移》运用了与电影主题相一致的情感基调进行创作,“徘徊过多少橱窗,住过多少旅馆,才会觉得分离也并不冤枉,感情是用来浏览,还是用来珍藏,好让日子天天都过得难忘”,歌词仿佛就是在讲述一段恋爱故事,与电影的爱情主题十分贴合,展现了现代都市男女内心对真挚爱情的渴望。《天下无贼》的片尾主题曲《知道不知道》则是选择对立的角度,采用对比呈现的方式来表达电影主题的。“想你的时候,哦抬头微笑,知道不知道”,歌词虽然简单质朴,但是能够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故事的女主人公对自己丈夫深深的思念,也让观众深深感动于故事结尾男主人公的牺牲,更贴合了电影的主题。不过,近几年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片头主题曲出现的频率有所下降,而片尾主题曲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对整部影片的情感进行概括与升华。 主题曲作为电影音乐的核心,在整部电影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主题曲与电影内容是相互配合、相互呼应的。主题曲的歌词通常通俗易懂,使受众更易接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进而更易理解电影所传达出的思想情感主题。因此,对电影主题曲的表现形式及功能类型的探析,也是对电影音乐文化的研究。 (二)插曲 插曲是在影片讲述过程中出现的、为影片中某一片段或某一场景而创作的歌曲,它与主题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为整部影片的故事内容服务的,只不过插曲更为具体地贴合电影中某一段故事情节,可烘托这一部分的气氛或情感,赞扬某一故事人物等。对大多数的电影观众来说,主题曲与插曲的区别不过就是出现的次序不一样。主题曲主要具备主导性的作用,一般出现在电影的片头或片尾,而插曲多呈现于电影的影片情节中,更多地承担着电影情境氛围烘托和情绪节奏构建的功能。电影插曲一般多放在电影的特殊叙事情境中,使得这部分的电影情境具备强烈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从而表达出电影情境中人物的情感,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 《天涯歌女》是早期故事影片《马路天使》的插曲。这首歌以中国传统调式五声音阶为基础,歌词通俗易懂,吴侬软语的江南韵味旋律极具特色,是一首民谣风格式的情歌。《天涯歌女》由四个乐段组成,歌曲的前两句情感较为平稳,随后两句开始变得欢快,展现出少女不谙世事的单纯与活泼,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烘托得更加立体,最后又用两个欢快轻巧的乐句表现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突出了影片的主题。这首曲子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男女主人公在窗口相互凝视的时候,男主人公用二胡拉起了《天涯歌女》的前奏,女主人公则跟随着二胡的前奏哼唱起来,插曲在此时将两人之间爱情萌发生长的甜蜜呈现出来,让观众同样感受到二人之间的情感;第二次出现在男女主人公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男主人公误会了女主人公,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女主人公因此闷闷不乐,此时插曲采用较为悲伤低沉的乐调,引导着电影观众为两人的矛盾而难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插曲在电影某一情节中有着很重要的渲染情绪、烘托氛围的作用,也有助于电影观众去理解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并更加深刻地领会到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同一插曲在影片中以不同的情感调式演绎出来,也体现出电影音乐在影片中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李安导演在2017年执导的影片《色戒》中再一次引用了这首《天涯歌女》,在影片中由女主人公王佳芝为易先生清唱了后半部分,暗示了注定敌对的两个人不得善终的一段虐心情缘,将王佳芝面对易先生的痛苦纠结展现得淋漓尽致,让电影观众除了看到那段乱世中的国仇家恨,更能感受到人性面对情感共通的那一丝凄凉。 电影插曲中不只有《天涯歌女》这般婉转缠绵的曲调,也有一些豪迈大气的作品。在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中,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可谓家喻户晓,更是电影音乐中的典型代表作之一。这首歌以十分狂放、朴素的曲调和粗犷的歌词,响彻了大江南北,唱出了电影中所要表达的对爱情的火热和对生命的热爱,音乐风格自然淳朴。“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呀头……从此后你搭起那红绣楼呀,抛撒着红绣球啊,正打中我的头呀,与你喝一壶呀,红红的高粱酒呀……”此曲歌词大胆豪放,十分具有西北民歌韵味。整首曲子贯穿切分音,交叉采用四分之二拍与四分之四拍,曲调特色十分鲜明。这首插曲第一次出现在男女主人公在高粱地“野合”之后,音乐曲调演绎得淋漓畅快,粗犷嘶哑的歌声表达出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诚挚欢快的心情,也呈现出了西北人豪迈的性格;这首歌第二次出现在电影结尾女主人公被日军打死后,男主人公面无表情地站在高粱地中唱起了这首歌,歌声带着西北韵味的苍凉悲壮,表达出男主人公面对心爱之人死去的绝望和悲痛,仿佛是送女主人公离去的安魂之曲,同时这首歌在结尾伴随着女主人公的逝去,更升华了电影结尾的情感主题,凸显苍凉之感。 插曲在电影中还具备结构段落的功能。在大多数的电影中,总有一首插 曲用来推动电影的情节发展。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为《天堂电影院》创作的电影插曲被演绎为快板和慢板两种节奏,不同的节奏表现出主人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轨迹,从而推动电影情节的展开。这首歌曲也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得各阶段的叙事过渡自然,带动观众更好地融入影片的故事讲述之中。 在电影的故事讲述中,插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插曲的声音与影片的画面相互结合,能够十分深刻地感染电影观众。但是,现在很多电影中的音乐与故事讲述结合得并不好,有些甚至两者无法搭配起来,或是过于频繁使得观众产生了厌烦感,或是有些松散使得电影节奏不够紧密连贯。由此,电影创作者应该明白,电影音乐不能滥用,否则电影总体的叙事节奏就显得杂乱无力,影响受众对整部影片的观感。电影插曲的创作者也应该立足于电影本身,把握好电影叙事的节奏,与电影的故事逻辑紧密相连,真正做到让电影音乐服务于电影。 (三)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在电影中使用的场景有限,一般只用于某些特定的场景叙事中,并在这些场景中产生特定的作用。背景音乐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一定的配乐为电影中标识的环境、场景、地域等进行氛围渲染,创造出这部分场景中某种特定的气氛基调,营造出戏剧性的高潮,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 背景音乐在具体的场景中配合影片的故事讲述,为人物在电影场景中的情感变化进行烘托与铺垫。在顾长卫导演的电影《孔雀》中,在兄妹几个的特定场景中都有其特定的背景音乐。影片中哥哥的智商是有问题的,所以哥哥的性格更为单纯懵懂,因此在妹妹和弟弟给他买包子吃以及在公园相亲的时候,为哥哥这个人物形象所搭配的背景音乐是一种纯真轻缓的音乐;妹妹的背景音乐是从妹妹看到伞兵,开心地骑自行车回家一直贯穿到报名参军,这一部分的背景音乐采用活泼的三拍子,弦乐拨弦的旋律和轻盈欢快的节奏体现出妹妹愉快雀跃的心情;弟弟的背景音乐出现于他离家出走后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块回到家时,这部分的背景音乐舒缓,表现出亲人久别回归的喜悦幸福之情。 背景音乐在烘托场景氛围时还具有增强观众观影记忆的作用。观众可能随着时间对影片的情节渐渐遗忘,但若是经典的背景音乐响起,观众还是会重新想起那段经典的电影场景。在美国电影《勇敢的心》中,背景音乐渲染场景氛围的运用就十分恰当巧妙,使许多情节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苏格兰的婚礼场面中,场景一开始就运用了小提琴和苏格兰风笛来进行配乐,小提琴欢快的旋律与嘹亮悠远的笛音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与电影的婚礼场面相得益彰;在贵族抢亲的情节中,使用了巴松等低音贝斯表达出民众面对强取豪夺时的愤怒与压抑着的反抗念头的情绪;在反抗军与英王军队进行战斗时,采用了声音浑厚的法国号,小号的配乐运用烘托出战争场面的宏大、悲壮,渲染出战场激烈的战斗场景氛围,表现出反抗军的英勇不屈。这些配乐与影片中的场面相融合,形成了经典的电影场景,给电影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背景音乐在营造戏剧性高潮,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上也是影片创造中其他方式无法完成的。在《与狼共舞》电影中最让观众震撼的便是围猎水牛的场景,人与兽的激烈战斗,画面具有冲击性,十分震撼人心。在画面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渲染那种紧张的氛围,而是采用了舒缓明朗的曲调,疯狂奔窜的水牛、驰骋在马背上的男人,伴随着嘹亮的小号和浑厚的大号演奏着的舒缓阔远的旋律,以一种脱离现实斗争的音乐氛围来赞颂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勇于拼搏的精神。 以上分析表明背景音乐主要用于某一特定的场景或画面,配合影片故事加深演绎影片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渲染特定的情绪氛围。正是有了背景音乐的衬托,影片的故事情节才更加完满,人物的情感变化才更为自然,从而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故事人物和令观众记忆深刻的情节片段。电影的创作中,音乐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若是单单只有画面的演绎,难免会让受众感觉影片内容情感太过虚缈,观众感触不深。正是因为电影配乐的存在,才使得电影与受众心理更为接近,电影观众才更易感受到电影所要传达的情感,才使得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内容跌宕起伏更加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