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日知录(白话榜)/少年人文读本

少年日知录(白话榜)/少年人文读本
作者: 编者:傅国涌|责编:李政//常颖雯
出版社: 晨光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40
折扣购买: 少年日知录(白话榜)/少年人文读本
ISBN: 978757150917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胡适 (1891—1962) “少年白话榜”第一家, 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胡适先 生。少年时代,我第一次读 到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 传》,如今几十年过去了, 《差不多先生传》那种明白 如水、干干净净的文字,依 然留在我的心头。 世人常说胡适是肤浅的 ,经不起反复咀嚼。但是他 的肤浅却不是平庸,胡适是 有思想的胡适。留美七年, 作为杜威的学生,他深受杜 威的哲学影响以及西方文明 的熏陶,也一心要在中国重 造文明。他在提倡白话文、 暴得大名之后,大半生的时 光几乎都致力于推动中国一 点一滴的进步,也就是致力 于再造文明。白话文就是他 再造文明的一个重要工具, 不过,说白话文只是“工具” 又太轻看了他的白话文,因 为在他明白如话的文字中, 反反复复想要给国人讲清楚 的,就是那些普世的常识。 也许胡适真的不是在给你讲 什么高深的学理,但是,他 确实富有健全的文明常识, 他想要在这个古老的国度讲 述世界先进的文明国家行之 久远的常识,他想要引入的 也是这样的普世的常识、文 明的常识。 面对他所在的那个时代 ,面对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 ,他曾经用这样的语言下过 一个判断:“人生的大病根 在于不肯睁开眼睛来看世间 的真实现状;明明是男盗女 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 礼仪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吏 的政治,我们偏要歌功颂德 ;明明是不可救药的大病, 我们偏说一点病都没有!却 不知道:若要病好,须先认 有病;若要病治好,须先认 现今的政治实在不好;若要 改良社会,须先知现今的社 会实在是男盗女娼的社会。 ”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他 却不是想着要毕其功于一役 ,而是希望一点一滴地去改 变。他说:“文明不是笼统 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 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 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 。”因此,他认为:“再造文 明的下手工夫,是这个那个 问题的研究。再造文明的进 行,是这个那个问题的解决 。” 胡适用白话文十分简洁 地表达他所领悟的人类的常 识、文明的常识。从根本上 说,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紧缺 的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 ,而恰恰是那些普世公认的 常识,将这一点用胡适那样 明白的白话文写出来,让更 多的人都能看明白,这就是 一个全新的起点。差不多先 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 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 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 ,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 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 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 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 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 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 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 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 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 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 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 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 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 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 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 “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 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 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 说:“错了。是山西,不是 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 ,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 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 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 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 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 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 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 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 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 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 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 :“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 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 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 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 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 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 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 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 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 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 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 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 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 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 ,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 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 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 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 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 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 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 …差……差不多,……凡事 只要……差……差……不多… …就……好了,……何……何 ……必……太……太认真呢? ”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 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 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 ,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 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 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 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 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 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 一个差不多先生。(原载 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 周刊》第一期,略有删节)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