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5.60
折扣购买: 时代造就了李书福
ISBN: 9787020186754
陆涛,北京人,小说家,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EMBA,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兼职教授。曾任中国经营报社新闻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全国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著有长篇小说10部。其中,《会飞的九爷》入围第10届茅盾文学奖,翻译成英文、法文全球发行;《造化》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总统套房》;《京西大嘴》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永不低头的向日葵》。 荣获2002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北京市庆祝建国50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中篇小说佳作奖、首届老舍文学创作奖提名奖、第2届老舍文学奖优秀作品提名奖、第3届大家·红河文学奖荣誉奖,多次获得《北京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
前言 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火炬点燃了。我长出一口气,知道此刻有多少吉利人把悬着的心放下来,有人会泪流满面。这是全世界第一次使用绿色甲醇燃料的火炬,我知道背后的故事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有关。我想说的是,人们一直看着台前的李书福,他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 20多年以前,我写了李书福的第一部传记《李书福和他的十八戒》,那时候的吉利汽车还晃晃悠悠不成样子,他居然说出想要收购沃尔沃,我像很多人一样认为那就是个笑话。李书福经常说出一些惊人的话,没想到8年以后他真的把沃尔沃汽车收到了吉利旗下。 到底发生了什么?李书福是怎样做到的?“梦想总是要有的,连梦想都没有,这不行。”这是李书福2023年2月25日在CCTV播出的《对话》里说的。人们看到屏幕里的他红光满面,实际上是他中午约我喝了太多的酒。我拦不住他,李书福兴奋得不行,因为甲醇汽车又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他说愿意公开所有专利和技术与中国汽车企业分享,还说有一天他要把太阳能变成液体装进容器里,“到那时候中国将出口能源!”他兴奋地说。 当李书福知道我应出版社之邀又要写他的时候,不让我写。可他知道拦不住我,我们有20多年的友谊,因为是朋友,我知道他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我再写李书福的时候很多记忆被唤起了,这也是我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李书福是一个特别念旧的人,也是一个心软的人,他不干涉我写,他说他不会过问的。李书福显然知道我会写他在奔跑中有多么拧巴,摔倒了会迅速站起来,他不说疼不疼,只问你他摔倒的姿势漂不漂亮。 在当代中国企业家中,李书福必将有自己的历史地位,无论将来的吉利会怎样。“一个放牛娃的成长,证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顽强生命力。”李书福对我说,听着像官话,却是发自他的内心。李书福的出身没有优势,他总是狂飙着奔向梦想天空,没人知道李书福的“梦想天空”有多大,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出身不决定命运,成功是抓住机会,要把想做的事做到一种境界。李书福率领吉利一路高歌,上演了近乎疯狂的全球并购,都以为是“买买买”,实际上是“变变变”,立志把“中国制造”进化到“中国智造”,成为李书福和吉利的理想制高点。 实际上,没有人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李书福,睿智的人甚至会想吉利究竟是不是在“造汽车”。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书福是无法被叙述的。当年我离开《中国经营报》到北京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写作,2002年春天,我在吉利宁波基地的电梯里初识李书福,他穿着一身工作服,我曾以为他是开电梯的,他一直那样朴素。那时候的李书福说得最多的是“信息不对称”,因为信息不对称让他在一条弯路上走来走去,他不干。我喜欢他在挣扎中诉说的样子,光是表情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想要写写他。我一直是写“小人物”的,没想到李书福后来成了一个“大人物”。 我说要去路桥采访他的父亲母亲,他用他特有的眼神看了我一眼,给了我一把车钥匙——他的豪情座驾。我开着吉利豪情出发了,从宁波奔路桥,到台州的时候台风刚刚过去,公路上一片狼藉,路中央的隔离带都被吹倒了,散落了一地的鲜花。我见到了李书福的父母,两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李书福的父亲穿得利利整整,崭新的白衬衫系上了每粒扣子,手里拿着一根棍子,要我转告李书福非要揍他一顿不可,因为李书福跑回路桥来造汽车了。 李书福小时候没少挨过父亲的打。我原计划在路桥待3天,结果待了12天。我走进了李书福的童年,他的梦开始的地方。今天我再写李书福,一不树碑立传,二不歌功颂德,我要展现的是李书福鲜为人知的一面,一个时代造就的传奇。我知道他的担忧,李书福心里其实一直很紧张。我想说的是,李书福造车不是用来被批判的,批判者大有人在;李书福造车也不是用来被赞扬的,赞扬者也无处不在。这不是立场上的对立,是情绪上的共振。 李书福对我还要写他心里不踏实,我知道他是多么忧心忡忡。2023年9月17日,他出国总倒不过来时差,那天他在伦敦,英国时间凌晨1点给我发来微信,写得语重心长: 我少年时期放牛,青少年过渡期骑自行车做生意,青年时期骑摩托车创业,三十岁以后进入汽车产业。改革开放的政策浪潮,把我这样的农民推上了经济建设与产业变革的风口。对我而言,今天的一切都是运气,我必须心怀感恩,谢天谢地,感谢所有给我运气的好人!我要继续努力奋斗,把我的一切回馈世界,交还给世界,奉献给善良勤劳的人。 我好像找到了重写李书福的主脉——以梦想为支点,青春为底色,时代为坐标,把书稿一再推倒重来。本书不是写给专家看的,也不是给业内人士看的,甚至不是给吉利人看的。有很多写李书福的书都是写李书福造汽车,我写人,写人的成长、人的命运。以李书福为中心会写到一些人,难免挂一漏万,特此说明。我保持着从共性中寻找个性、从个性中寻找味道的一贯风格,包括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我从吉利发射卫星写起,没人知道李书福要发射多少颗卫星,有一天马斯克会不会跟李书福约一架也说不好,这个世界上有好多人想把李书福给揍一顿倒是真的。 我用我的语言和我的叙述方式,讲述李书福的故事。我想这样说:吉利创造的不是一个周期,而是一个时代。没有不服,怎能创新?没有创新,如何突围?擂台上的人拳拳有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看皮开肉绽。清高不如同行,仰望不如相伴。我说这些是想表达我的主张:文学没有标准终点线,但一定有出发立场线。这就是《时代造就了李书福》书名的缘由,这书名也是李书福的原话。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我特别感谢臧永清社长、孔令燕副总编辑为这本书付出的精力,由衷谢谢责任编辑陈彦瑾对本书投入的心血。我要谢谢陆路对本书的策划,并陪我走访了很多吉利精英新生代。谢谢初稿编辑李宇颖为这本书付出的努力,她总是告诫我不要写得太老套。谢谢王斌、洪勇刚,没有他们一开始的鼓励和鞭策,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 当然,最要感谢的是李书福,他不过问、不干涉我怎样写他。非常感谢时磊、王硕硕、杨学良、林杰、苏扬、范峻毅、刘永胜、沈子瑜、王洋、沈源、潘巨林、陆丹、宁述勇、李晓云、刘健全、顾勇等为本书写作提供的帮助,真心谢谢杨健、桂生悦、安聪慧、刘金良、翁晓冬等从我第一次写李书福至今20多年来给予的支持。要感谢的人非常多,还有赵杰、韩润生、魏志玲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此一并表达我的敬意。 我要真心地谢谢你,写这本书就是为了与你相遇。人有命运,书也一样,谨以此书献给每一位有梦想的读者朋友。 第一章 小镇青年魔幻斑斓 第二节 影 雀(选摘) 1963年的春天里,李书福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镇李家大队。路桥镇依山面海,地处丘陵之间,多是悬崖滩涂,七山一水二分田,种粮土地贫瘠。听着屋内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父亲没有抬头看天,而是低头盯着米缸。天象扰不了寻常百姓的日子,父亲更在意家中米缸里有多少米。大米之所以叫大米,米比天大。民以食为天,无论天上飘着怎样的云和怎样的旗,家中多了一个娃总是要吃饭的。如果说欢喜,就是可以再申请一份自留地,多种些蔬菜。 那年月家家都喊饿,路桥人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吃饱肚子,家家的娃都哭闹着说饿,让人以为李家大队都是笨爹。“别发愁了!”母亲看着眉头紧锁的父亲,弱弱地说,“赶紧给孩子报户口去,给老三起个名字吧!”父亲说:“我先去找大队要块自留地,种大米!” 父亲从门后摘下伞,出门找大队长去要自留地。父亲是个谨慎的人,爱干净,总是穿得利利索索,话不多,要面子,从不与人有口舌之争。 那天没有雨,带伞出门是父亲的习惯,以备毫无章法的雨。春天里最不缺的就是雨,随便一片云也会兴致勃勃地从天上抖下一阵雨来,路桥的雨总是说下就下,有时一下就是一整天,有时下个三五分钟,沾湿人的衣服就草草收场了。 到了队长家,大队长不在,大队长的老晏在,路桥人管老婆叫“老晏”。父亲进了屋,老晏没抬头,问:“李小副队长,何事?”大队长的老晏总是把小和副说得很重,以示强调,父亲早已经习惯了。 “自然是大事!”父亲说,“我家老三出生了,我来要块自留地!”老晏问:“可报上户口了?”父亲说:“还没呢!”老晏这才抬起头,说:“没户口?你这个7小队的副队长是咋想的?没户口不作数!”父亲说:“我先来跟大队长打声招呼,让大队好有个准备!我明天一早就去报户口。”老晏听到这话,问:“你得了个男娃,还是囡囡?” “福娃!”父亲肯定地说,“有福之娃!” 自留地没要成,这事儿大队长的老晏就依规给挡了。否定历来比肯定容易,你跟人家讲道理,人家跟你讲原则;你跟人家讲原则,人家就跟你讲道理。不想解决你的事儿,你连话也接不住,不是接不住,而是根本对不上。一句话,仰望者永远处于劣势,若想赢得主动,须有别的本事。 老三的名字倒是来得痛快,父亲脱口而出一个“福”字,李胥福,跟他二哥李胥兵排一起。一上学,这小子自己就把名字给改了,嫌“胥”字不好写,笔画太多,还有点绕,不是横平竖直,写起来费劲。老三喜欢横平竖直,哭笑随性,痛快利落,自己就把名字改成了李书福。 后来,这个名字如日中天。 父亲起初不愿意,母亲豁达,说:“就随孩子去吧!叫书福好,喜欢读书是好事情。他大哥书芳取了书字却不喜欢读书,二哥胥兵也是小学毕业就不念了!这孩子行,按他大哥的书字排,咱家没准还真能出个念大学的呢!”父亲一听这话立刻赞同,道:“咱家将来一定要出个大学生!再有了儿子,中间还排书字!” 离念大学的日子还早呢,全国的大学都不着急收一个叫李书福的,都是未来的事儿。若真有先知先觉的大学校长,怕是都不甘心让后来“如日中天”的李书福自由自在地成长,任着性子哪儿行?需要有规划,依照教育家的规划学。比如英语,不花些死记硬背的功夫也是不行的,况且台州话比最难懂的宁波话还让人抓耳挠腮,台州娃娃有时间背英语,还不如下河摸鱼呢! 李书福才不摸鱼呢,嫌太慢,他炸鱼,把过年的鞭炮攒下来,捆成包,扔进鱼塘,嘭的一声,鱼儿自己就飞上来了,害得母亲带着他到大队长家上门去道歉。母亲那样善良,一点儿都欠不得别人家的。李书福不明白,太阳底下的一块池塘,凭什么不是自己家的?母亲说:“我们家有兔子呀,他们家也没有。”他知道了,谁家有什么都是定好了的,不知道是哪个人给定的,该有的都会有,不该有的有了也会失去。 三年级,老师上课讲马克思,下课说了一句马克思抽烟斗。李书福喜欢细节,以为马克思不抽烟斗就不是马克思了,列宁不把手插在胸前讲话就不是列宁了。小时候看露天电影《列宁在十月》,父亲带着他们兄弟四人去晚了,黑压压一片坐满了人,父亲让他们进去找地方,说一眼看去没有位子了,进去肯定会有的。 他拿着两块砖头进了场,不是打人给他让地方,是垫在屁股底下坐的。在麻麻的人头中进来一看,果然挤挤能坐下。这是父亲不经意间带给他的启迪,对他影响很大。 李书福小时候就非常敏感,而且机灵劲儿贼强,善于动脑子,听到老师不经意间说马克思抽烟斗,放学回家他拿起大哥的锯,瞅见一棵枯树上有带结的树杈,就把那段树杈锯了下来,掏空了枝干,做成烟斗,放进书包。 第二天一下课,他就从书包里掏出来树杈烟斗,坐在桌子上往里面塞树叶,点着了,抽了一口就把自己给呛翻了,从桌子上栽了下来。老师看到后怒火中烧,大声叫:“李书福!你在学校大模大样地抽上烟了?你想干吗?想登我看你真像个怪物!去把你爸叫来!” “来不了!我爸带着我大哥卖桃,被工商所给抓走办学习班去了!”李书福大声说,“你也不用喊了,我退学了!” 班长掉门牙的时候他隐忍了,老师否定了他学马克思抽烟斗,这回他坚定地退学了,跟着爸爸学种地,种自己家的自留地。没种几天他就受不了了,嫌种地太累,就说要读书。为了证明在看书,他把草帽支在窗户前,爸爸在地里头干活,抬头看见窗户上的草帽,还以为李书福在读书呢,哪知道他早就跑了,立在窗前的草帽是骗爸爸的。 玩了一会儿,也没劲,他来到大队长家,说要放牛。大队长看着他说:“放牛?你叫李舒服,放牛可不舒服!”他硬生生地说:“我叫李书福,不叫李舒服!” 大队长同意让他放牛,李家大队的人都嫌放牛给的钱少,耽误时间,有放牛的工夫还不如打理自己家的地。李书福放牛一天能挣1毛5分钱,爸爸高兴,这小子9岁就会挣钱了。父亲一直带着大哥挣钱,把自家地里长的、树上结的拿去卖,没少被抓去办学习班。 后来,大队长觉得还是要让李书福回到学校,放暑假再放牛,祖国的花骨朵应该在学校的苗圃里,滋润着阳光雨露,不再让他做编外社员了。 他又回到学校,从四年级开始就住在学校里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试总是第二,争不过班里总考第一的一个女生。这个女生跟他一起考上了路桥中学,这一天,女生给他的书包里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放学后在大桥下面等他。 女生一放学就跑了,她跑起来真好看,有一种女生后面比前面好看,这个女生就是。女生躲在桥墩子后面等他。他先回宿舍把书包放下,骑着跟父亲借来的自行车来到大桥下,紧盯着从公共汽车下来往这边走的人。 李书福发现了挣钱的机会,下了公共汽车向这边走来的,都是要坐自行车回家的人。他知道那个女生在桥墩后面,露出来半个身影,好让他看到,想要和他一起去吃梅花糕,路桥的传统名吃。 他看见她了,不可能过去,急着挣钱呢。女生见他不过来,扭扭捏捏地自己走出来了,却见李书福骑上自行车驮着一个人跑了!这时候,听到一个又高又瘦的人,也是骑自行车带人挣钱的瘦高个大声喊:“李书福,你拉得动吗?别摔到沟里去!你这家伙太不讲规矩了,大家都是1块5,你凭啥只要1毛钱?神经病!” 骑自行车带人大家都是1块5,他只要1毛钱。李书福这1毛钱挣得让人心酸又心疼。有一次,自行车的链条折了,他摔了一跤,把裤子蹭破了,蹲在地上修自行车。忽然下起大雨来,好半天链条也接不上,他推着自行车回家,把身子淋了一个透,大姐看到心疼得不得了,说:“三弟你干吗呀?想挣钱想疯了?你摔坏了还得花钱看病,哪头轻哪头重你不知道?”李书福笑笑没说话,进屋吃大姐给他留的饭菜,饭菜早都凉了。 李书福小时候吃过很多苦,家里穷,没钱。“等我将来有钱了,就买辆汽车拉人,干个体出租车,老挣钱了!”又一天,那个又高又瘦的同伴说,放下了李书福抢过他活儿的这件事,都是同路人,不再计较,何况李书福拉15回人才挣到他一次的钱。 “等我有钱了买辆小汽车,雇你当司机!”李书福的眼睛一边寻着人,一边说,“弄不好我将来会造汽车呢!”那人一听还急了,嚷嚷道:“我说路桥的牛怎么越来越少了,原来都被你给吹死了!你这人鸡肉算到鸡骨头,离我远点!” 李书福个头低,抬头看看训斥他的人。这人个头好高,精瘦,伸手推了他一把,说:“你不服?”然后捋起袖子,露出肌肉说:“别看老顾瘦,老顾有肌肉!”这人脾气很大,李书福推起自行车躲开了,不再跟这个自称老顾的人抢活了。 他是顾伟明。过了些年,顾伟明不再骑自行车带人挣钱,改卖水果了,一直卖到李书福跑到临海造汽车,把吹过的牛兑现了。 顾伟明是一个豪迈的人,讲义气,喜欢笑,性格率真,做事果敢,很招大家喜欢。有一天,顾伟明抛下三轮车和一车橘子,跟着李书福造汽车去了——先从组装摩托车做起,一直做到吉利汽车台州基地的总经理。 多年以后,顾伟明认真地跟李书福说:“书福董事长,我得读书,要不然跟不上吉利的发展!我越来越觉得造汽车可不是闹着玩的!别人不跟吉利玩,咱们就要像那话说的,今天你带搭不理,明天你高攀不起!” 李书福喜欢顾伟明的豪爽,想读书是好事,他支持读书。顾伟明一边狠抓台州基地的生产管理流程化,一边赴香港读书,还要去美国上课,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证的那一天,李书福赶回路桥跟他喝酒相庆。 顾伟明喝酒也豪迈,说:“书福,我敬你在大桥下面吹过的牛!” 李书福笑笑,端起酒杯说:“你少抽点烟,能戒掉就戒掉吧!吉利马上要在路桥建造生产卫星的基地,到时候你来管!” “啥?卫星?咱们要造卫星?”顾伟明唰的一下站了起来,又一个出乎意料的好消息,他兴奋地说,“吉利要上天了!哈哈!我连干六杯敬老板!书福啊,你以后可不敢再吹牛了,我怕我高兴得会哭!” 不幸的是,顾伟明英年早逝,没能履职。顾伟明爱吉利,吉利改变了他的人生。女儿考大学,顾伟明只让女儿填报一个志愿,就是北京吉利大学。入学的那一天,顾伟明亲自把女儿送到北京,说好了毕业的时候来接女儿回家。 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愿顾伟明在天堂安好。 李书福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考上了路桥高中,跟那个没吃上梅花糕的女生一起进了尖子班。女生不再提梅花糕的事,她自己带着梅花糕,坐在教室里,从书包里拿出来吃给他看。女生变得漂亮了,李书福的身体也强壮了,个头长高了,跟骑自行车带人挣钱锻炼身体有关。 他不喜欢历史课,一代代的王朝,老记不住西汉外戚王莽建的最短的朝代。李书福又把新来的历史老师给气到了,戴大眼镜的历史老师去进修了。新来的历史老师不戴眼镜,一只眼睛被人用弹弓和一块带棱角的石头给打瞎了,他每天瞪着一只眼来上课。“李书福,你怎么老记不住谁造成的社会经济大混乱?”独眼老师生气地说。李书福大声问:“是我弄乱的吗?”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李书福改变不了历史,他总是跟梦想相遇,每一步都踩疼了自己的影子。就是那一天,他又不想上学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到路桥,广播和电视每天都有令人鼓舞的消息。他能看到的是,没进尖子班的两个高中男生,都穿上了喇叭裤,不下雨也总爱打着雨伞从宿舍到食堂。这俩同学的父亲一个倒腾钢材,一个从广州倒腾雨伞、袜子什么的。 他跑回家,这次打算跟爸爸好好说他想退学,不像小学三年级那样生硬了。爸爸很奇怪,都羡慕李书福考上路桥高中还进了尖子班,怎么又闹这出要退学? “我听不懂普通话!”李书福说,“爸,路桥高中的老师都讲普通话,我听着不顺溜,不上了!” 这样一说爸爸就懂了,他和书福的妈妈也听不懂普通话,看喜欢看的电视剧总是跟不上。书福说的真就是一个问题,当爸爸的就是要解决儿子的问题。“你等着!”爸爸说完走了,骑上那辆李书福初中开始就霸占了的自行车。他想跑,别等爸爸回来再挨一次打。又一想,不能跑,他需要这辆自行车挣钱呢!原来,李书福的纠结都跟别人不一样。 吃晚饭的时候爸爸回来了,满嘴酒气。爸爸吃过饭了,还喝了酒,高兴地说:“老三,我把你的事解决了!你不想在路桥中学念了,我给你转到了新桥中学!新桥中学的校长欢迎你!” 果然,新桥中学的校长亲自主持了高一全体学生的欢迎会,热烈欢迎从路桥中学高中尖子班转来的李书福,还要他发言。这是李书福头一回站在众人前讲话,把脸憋得通红。讲话这事真不好玩,他不喜欢站在台子上讲话,不知道说什么。 新桥高中的同学越看他满脸通红地不说话,越把掌声鼓得热烈。他知道必须开口了,说:“我喜欢新桥中学的乡音!” “完了?”校长问。他说:“完了!”校长笑了,大声说:“李书福厉害!简单明了,没有那么多废话!大家鼓掌!” 他在阵阵掌声和浓郁的欢喜气氛中从台上下来。新桥中学果然好,听着同学和老师们的一口台州话舒服多了。学校看门的老大爷也佩服他。住校是有规定的,不能出去,出去了也必须按时回校。李书福都可以,每次晚上回来老大爷总是重复着问他,说:“你是从路桥中学转到新桥中学来的?你牛!你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