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海南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钱穆作品集:学籥
ISBN: 9787573003041
钱穆(1895—1990)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七岁入私塾。曾就读常州府中学堂、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高中肄业后,辗转任教于无锡、厦门、苏州等地小学、中学,并励志苦读,精研学问。1930年《刘向歆父子年谱》问世,为学界推重,转入大学执教。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等校。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书院。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一生著述,广涉经史子集,后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甲乙丙三编,凡一千七百万字。
昔人常言孔、孟之学, 又言儒学,言汉学、宋学 ,经学、理学,皆重言“学” 。而近人好言孔子思想、 儒家思想云云。窃谓中国 本缺纯思辨之哲学,故论 思想必究其学术。若不问 其学术所本,而遽求其思 想所归,则子贡已言之:“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 得闻。”颜回亦有“虽欲从之 ,末由也已”之叹。今居二 千五百年之后,而空谈孔 子思想,鲜不能使人无单 薄空洞之感矣。 孔子之学,惟颜回言之 最尽,日“博文”,日“约礼” 。博文之大者,日“六艺”, 日“《诗》《书》’。孔子博 学,执御执射,又日:“我 多能鄙事。”学而时习,皆 游于艺之事也。近代科学 繁兴,各项工技日新月异 ,然其为艺也则一。若使 孔子生今日,决不目为鄙 事而不习。清儒颜习斋论 此最深至。此孔学之一途 也。然习斋矫枉过正,不 轻习艺而过斥读书。其弟 子李恕谷,已悟其非。颜 、李之学不能大传于后, 亦习斋创议偏激,有以使 然。子路日“何必读书然后 为学”,孔子已斥其佞矣。 孔门教人读书,首重《诗 》《书》。《诗》属文, 《书》属史。不通文史而 高论仁道,亦非孔学正轨 也。后儒博文之学,偏重 《诗》《书》经典,而忽 射、御实艺。汉儒如郑康 成,宋儒如朱子,皆旷代 大儒,亦文亦史,于书无 所不晓。其他或偏文,或 偏史,其博涉之程度有差 等,要之皆有闻于博文之 教。 “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博文必归于约礼, 于是有朱陆之异同。象山 、阳明,其于依仁、据德 之教,可谓易简。然象山 日:“尧舜以前,曾读何书 来。”又日:“我不识一字, 也将堂堂地做一人。”则于 孔门博文之训,仍不能谓 无憾。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颜渊问为 邦”,“雍也可使南面”,此 皆列德行之科。则孔门之 所谓德行,修、齐、治、 平,一以贯之,其极必至 于能治国平天下。否则何 以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岂孝、弟、忠、信,而 谓可以藏之不用者乎?故 知宋儒论孔学,不论程、 朱、陆、王,于依仁、据 德之教,阐发良多,而于 志道之义,则追求未切。 龙川、水心之掎摭朱子, 亭林、习斋之纠弹阳明, 皆非无见而然也。 东汉诸儒,风标纯美, 此亦孔门约礼之一端也。 清儒治经,考据明通,此 亦孔门博文之一端也。然 于儒风衰微之世,转多通 艺多才之士,或擅一技, 精一能,或留意典章制度 ,能i出而济世用,其著者 如唐、如元,此亦儒之一 格也。孔子日:“可与共学 ,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 ,未可与立;j可与立,未 可与权。”又日:“吾道一以 贯之。”自宋明理学诸i儒兴 ,然后非可与适道者,即 不可与共学,而孔学之规 模狭矣。自有清儒,谓。 腥训诂考据始可尽儒学之 能事,是乃可与共学,而 终不能相与以适道,斯孔 学之境界浅矣。 近儒偏尊清人之考据训 诂,而深斥经学与儒统, 此又学术之一变也。其风 忽焉,既不可久,亦有窥 其弊而转治宋学者,乃以 谈心说性拈为哲学思辨之 题材。此又非孔门志道约 礼之学之真相也。 故孔子博学而能一贯。 其博学也,必“游于艺”,“ 依于仁”,“据于德”。游于 艺,必尚实习,求实用。 依于仁,必施之于人道。 据于德,必归之于一己之 德性。学必博,乃思以求 通。所通者即道也。有小 道焉,有大道焉。博弈亦 有道,苟不多窥古人成局 ,不多与名家对手,若不 于多变之中运吾思以求其 通,而日“吾知弈道”,斯必 为无知之归矣。故多学而 一贯之者,乃道也。博学 而能一贯之,斯其道大矣 。道之大,可以通于天。 然必据于德,非性所近, 即不可据。又必依于仁, 非人所近,即不可依。又 必先游于艺,凡人世间一 切艺,皆必依仁、据德而 始成其为一艺者。故“游于 艺”,乃为学之始事。“志于 道”,乃为学之终极。贤者 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 而夫子何所不学,又何常 师之有。大哉孔子!斯其 所以博学而无所成名也。 P3-5 1.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的经典。 2.内容相当齐全,既有儒家为学为人之道的提点,也有朱子读书方法的阐释,还有近代大儒陈澧、曾国藩、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读书治学方法的分析,当然更有作者结合自己亲身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