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的时间(我们小时候)

放大的时间(我们小时候)
作者: 王安忆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放大的时间(我们小时候)
ISBN: 9787020126903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安忆,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1955年随家庭迁居上海。著名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代表作品有《小鲍庄》、《长恨歌》、《桃之夭夭》、《天香》等。2000年以《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其许多作品被译成英、德、荷、法、捷、日、韩等多种文字,在海内外享有广泛声誉。 画者简介: 王明明,1952年生于北京,自幼酷爱绘画,师从李苦禅。儿童时代的作品曾到三十几个国家展出,曾获世界儿童画比赛特等奖、一等奖。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院长。

内容简介

猪 我入小学的那一年,是1961年,一个饥饿的年代,人们都在四处找吃的。我们学校里养了一头猪。 我们的学校在繁华的淮海路上,校舍分散在民居中,操场是在两条弄堂之间。在这一片里弄里,不知哪一个犄角里,就有着我们学校的一间房,或者一处空地。不晓得这头猪是养在什么地方。 我们大多数人只看见过猪肉,没看见过猪,想到有一头猪在我们学校里,便很激动。我们知道,这头猪主要由一名校工负责喂养,大家都叫这名校工小弟伯伯。在我们那时候的年龄里,小弟伯伯几乎是个老人了,这个名字论起来有些不妥,但叫起来则很自然。这一类名字在我们那时候不算少,比如,还有小妹阿姨。显见得“小弟”“小妹”是他们的小名,当他们还是真正的小弟和小妹时,从乡下出来,到了这地方,大约就没有离开过。于是,从小弟小妹到小弟阿哥和小妹阿姐,然后成了小弟伯伯、小妹阿姨。 小弟伯伯已经秃了头顶,周边还有一些头发。他长年住在学校,从来没见过他的家人。他脸色阴沉,从来不多话,当然也不笑。他对小孩没什么兴趣,从来不和我们搭讪,我们都有些怕他。另一个校工则不同,他是个老好好,成天笑眯眯的,很爱管我们的闲事。做值日时,他会过来教我们,如何顺了地板缝拖地,而不是横拖。他的家就在隔了几个号码的另一条弄堂,那条弄堂里,也有着我们小学校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擦玻璃窗时,失足从楼上摔下来,就是弄堂里的小学生飞跑去报告的。他跑回去,抚着妻子的身体就哭了。后来,他妻子的一条腿残了。倘若,那头猪是由他负责的,我们就有机会与猪接近了。 这头猪秘密地饲养在我们学校的某个角落里,我们甚至都没有听见过猪叫。各个班级轮流被安排从家中带泔脚到学校。这时节,各家的泔脚都十分稀薄,没有剩饭剩菜,因为很少吃荤腥,洗肉洗鱼的油水也很少,其实,只剩下一些淘米水了。我们就用广口瓶装了淘米水,提到学校,交给老师。喝着淘米水长大的猪,能长出多少肉来呢? 高班的同学,曾被老师吩咐去菜场拾菜叶。捡拾回来的菜叶,交给老师,可他们依然没有看见那猪。 渐渐地,大家将那头猪给淡忘了。一段日子以后,有一天,一早到校,同学们就在传,说今天杀猪!上午的课和平时一样过去了,下午的课也和平时一样过去。但到放学之后,气氛便少许不同了。各办公室的老师,略有些频繁地进出,走动,然后,就看见有老师神色庄重地端着搪瓷碗或者缸子,穿过弄堂,走回各自的办公室。食堂在哪个角落,也是不清楚的。碗和缸子里,盛着酱色很重、夹精夹肥的肋条肉。最终,我们还是没看见猪,只看见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