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博弈

人性博弈
作者: 李尚龙
出版社: 中国致公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0.50
折扣购买: 人性博弈
ISBN: 9787514522891

作者简介

李尚龙 百万畅销书作家,连续创业者,国家开放大学人工智能客座教授,多伦多大学人工智能专家。 代表作《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畅销三百万册,被翻译成十一种语言。小说《刺》《人设》《朝前》被改编成电视剧。

内容简介

03 车祸记忆实验:你看见的世界是真的吗? 讲这个实验之前,我还是要先跟你分享一个故事。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次高中同学聚会,我们班几乎所有同学都来了。大家聊得很开心,聊到那时候我们班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同学,他上课总是咳嗽,然后咳着咳着就冲出去了。后来他被安排在离后门最近的位置,因为好出去。我们下课的时候,总在厕所里看到一摊血,都是他咳出来的。他有很严重的肺病,后来在高二那一年离开了我们。这位同学的离世,对我和很多同学而言都是第一次经历死亡教育。 老师为他开了追悼会,追悼会的具体情形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还记得当时看到他的照片,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张照片上的人再也不会动了,我们再也听不到他咳嗽的声音了。追悼会有一个环节,我们几个学生代表去向他的遗体做告别。我只记得他就躺在那儿,穿着一件灰色的上衣,其余的则记不清楚了。很久以后,当我和那几位同学在同学会上说起见他最后一面时他衣服颜色这个细节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几乎每个人脑子里所记住的衣服颜色都不一样。 当年我们去的有十位同学,这次同学会来了六位。这六位同学中的其余几个人,有的人记得是绿色,有的人记得是红色,有的人竟然记得是白色,跟我相同的几乎没有。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就牵扯到我今天要跟你分享的主题:我们的记忆是会欺骗我们的。下面,我来和你分享一个很著名的关于人性的实验。 1974年,两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撞车实验,看事件的结果是不是会影响目击者的记忆。在这次实验中,所有被试者都看了一个相同的视频,接着,大家想象自己就是这场车祸的目击者。 然后他们被分成了几组。接下来就是“记忆窜改”的过程。实验者随后问被试者:撞车的时候车辆的行驶速度大概是多少?让大家去预估,只是在不同的组里,实验者问被试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所用的动词发生了变化。第一组问的是:这辆车“擦上”另一辆车的时候速度是多少?第二组问的是:这辆车“碰上”另一辆车的时候速度是多少?第三组问的是:这辆车“撞上”另一辆车的时候速度是多少?结果,用“撞上”来提问的这一组被试者回答出来的平均速度最高,“碰上”次之,而“擦上”组回答的平均速度是最低的。尽管大家看到的都是“撞上”,并且车都被撞坏了,但他们最终描述出来的速度完全不一样。 这一方面说明了锚定的作用,即人们在对将来某件事做出预估时,习惯于把它和过去已有的预估经验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判断和记忆是多么不靠谱。 这让我想到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效应——曼德拉效应。曼德拉曾经在狱中待了二十七年,1990年出狱,在此期间南非跟中国没有任何的外交关系。曼德拉获得自由之后,于1994年5月正式当选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南非和中国正式建交,我们现在跟南非有着友好的外交关系,这位曼德拉总统功不可没。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的住所中逝世,享年九十五岁。但奇怪的是,当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全世界各地的人发现他们对曼德拉的记忆都出现了偏差,从死亡时间到死亡原因都有了不同的记忆。很多互不相识的人回忆,说他们好像看过一部纪念曼德拉的电影,甚至很多人对电影的名字和内容的记忆都一样,最令人诧异的是,网上竟然还有与他们的“错误”回忆相佐证的海报,还有很多人在网上聊到关于曼德拉的细节都无比相同,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实际上,这部所谓“很多人都看过”的电影从来没有人拍过。后来,无数的心理学家发现,曼德拉的故事已经蔓延到了很多人的脑海中,但每个人的记忆都不同,这种现象就被心理学界称为“曼德拉效应”,它是指对事情持有错误印象的一种心理学效应。而这个效应,现在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年轻人的世界里,是对记忆“靠谱性”的一种打击。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头一天的很多事情,今天竟都记不清楚了,尤其是一些不重要的细节,在脑海中慢慢地被扭曲成了其他模样。这也告诉我们,记忆其实并不可靠,我们的记忆很多情况下处于失真的状态。这也是人性的弱点。 石黑一雄写过一本书叫《被掩埋的巨人》,书的开头写了一场大雾,这大雾其实就象征人们的记忆,有时是对真相的模糊和掩埋。 我们经常向一个人求证一件事,当那个人斩钉截铁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后,我们就相信了;但当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记忆是被扭曲的,这时你是否能常保持一丝怀疑态度呢? 我经常跟一些朋友在吃饭时聊到三年前甚至两年前的事情。我们讲的都是彼此在场的事,但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不仅细节不一样,连动机都不一样,甚至有时候连大方向都不一样。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还是要从曼德拉效应说起。 对于曼德拉效应,有三种假说。第一种叫多元宇宙学说。如果你看过《蜘蛛侠平行宇宙》你就会知道,假设存在着与我们当下既相似又不同的平行宇宙,不同的平行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你,那么当平行宇宙之间互相影响时,就产生了曼德拉效应。 第二种假设是未来人类有了足够强大的科技,人们能够像哆啦A梦一样穿越回过去,修改历史留下的漏洞。未来的人们穿越回过去与现在,修改了历史,导致一些事情发生了变化。但是只有部分人的记忆被改变,很多人的记忆没有改变,所以这种集体记忆错乱只会发生在部分人的身上。 第三种假设就是神经元错误链接了。而且很巧合,很多人的神经元都发生了错误链接。 我更相信第三种假设,因为人的大脑就是有这样的特点。比如当你喝酒喝多了的时候,你总能把几件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起;当你睡觉做梦的时候,在你的潜意识中,毫无关系的几件事互相组合,变成了一出光怪陆离的新戏。 人们在追溯记忆的时候,也在伪造记忆。想想看你多次回忆的事件,比如你分手、失恋、失业的某一个下午,你会不停地强调这种悲伤的感觉,好像当时你遇到的所有事情都带着“悲剧的氛围”,但实际上你那一下午的经历在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一切都是如常的样子。但在你的脑海里,那一下午的各种细节被慢慢地修改,变成了一场悲剧。比如你跟你的朋友说,你之所以分手是因为你被抓到劈腿了。在你讲述的过程中,你的朋友会告诉你,劈腿这件事儿还有什么好说的,是你错了!他会先批评你的错误,然后再安慰你。那么当你第二次跟其他朋友讲的时候,你可能干脆掩盖了你劈腿的事实,只说分手是因为你们的感情淡了。所以你看,每一次讲述的过程中,人们都会表达出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新的理解,从而对这个故事进行了编辑。在编辑的过程中,这个故事的内容会被不停地修改,以至于到最后,你的这位前女友或前男友可能已经活生生地被你变成了一个坏人,而你也对此深信不疑。记忆偏差就是这么来的。 在一项实验里,实验者让一群被试者单独看一系列照片,这些照片充分表明一个小偷将别人的钱包放到了他的上衣口袋中。随后被试者听到了一些录音,这些录音说小偷把钱包放进了他的裤兜里。过了一会儿,实验者让被试者们开始回忆,大多数人都说,照片显示小偷把钱包放进了他的裤兜。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被错误信息误导了。这些错误的信息成了他们理解的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都知道《沉思者》那个雕塑是人像的手放在下巴上,但是很多人在模仿他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把手放到了额头上。我们理解世界,是依靠记忆的,但很多错误的信息会导致我们产生错误的记忆。不仅如此,很多过于真实的想象也会被当作记忆。比如,我经常做梦,有时我晚上做了一个特别逼真的梦,让我总感觉我好像真实经历过,曾在某时某地看到过一样的情景。甚至有段时间我很确定一定发生过梦中的场景,于是我问了我的父母,我是不是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但我的父母也很确定我没有经历过。我还反复向他们求证,说我总是梦到自己小时候去过那里,但他们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去过。这并不是玄学,而是我的记忆产生了扭曲。 对于这个情况还有一种可能是,被强化后的信息其可信度会更高。就比如,因为我总是在做梦之后把它们记在纸上,所以信息被强化,导致记忆扭曲。有研究表明,当我们刚获得信息的时候,如果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很低,我们就会产生质疑。但如果你忘了信息来源,无法按照信息来源去对这个信息进行评估的时候,这条信息会倾向于成为你脑子里的一条可信度很高的信息。这是为什么我特别相信小时候我跟我姐姐总是打架,至于怎么打架的我却都忘了,但是我妈妈记得。我妈妈说话有些夸张,总是添油加醋地跟我说小时候我是如何跟姐姐打架的,但有趣的是,我和我姐姐都不记得了,所以我的脑海中好像真实存在了我与姐姐打架的记忆,但是具体细节则一概没有,只有对于妈妈描述的情景的陌生感。但她讲得多了,这种陌生的记忆也变得熟悉起来。以至于当她绘声绘色地讲起来时,我好像真的回忆起我曾把我姐打了一巴掌,我姐则拿凳子甩到我脸上一样。所以你现在应该知道:你的记忆可能在欺骗你,你的记忆可能并不靠谱。 那该怎么办呢?我有几条很重要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第一,当你做出重要决定的时候,你不要总是依靠记忆,要多去查找资料,去问相关的人,然后找一个安静的场合去回忆。心理学中把它称为“自我觉察”,其中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存在失真是第一步,接受记忆被窜改是第二步。然后一定要去寻找一些客观证据,比如一些照片、视频、记录,用它们来证明你的记忆是否真实。如果没有办法去证明它是否真实,那就存疑吧,避免让错误的认知被深化。 第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保持做记录的习惯非常重要。我经常跟大家讲:“今天”可能不是一个好日子,但它一定是个好故事。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每天都有可能面临无数的挑战、痛苦,甚至是绝望。这些事情并不好过,但随着你的记录,这些事情可能就拥有了别样的意义。经常有人问,你记得这件事情发生在几月几号吗?或者你记得你上个月的某一天做了什么事儿吗?我说我去年某一天做了什么事我都记得,这并不是因为我的记性有多好,而是因为我有记录的习惯。我不相信我的记忆,但是我相信我的记录。 第三,保持记录,持续记录,养成习惯。记录这种事情是会养成习惯的。在这次有关人性的分享里,我之所以能随时调出我脑海中的记忆,想到那么多相关的有趣的故事,并将其写成稿件,就是因为我本身有记录的习惯,让我能写出细节。 第四,最后请你一定要坚信,你的记忆是会失真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就像这场车祸记忆实验,你身处其中的话可能也会被误导,主动接收到不真实的信息。所以你不要总是斩钉截铁地去证明一些事情,也不要经常莫名其妙地去保证什么事情是真的。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是它的变化,其中包括你的记忆。 对于记忆,还是谨慎一些好。 思考题:你有没有过记忆失真的时刻? 1.大咖作者真情分享 畅销书作家李尚龙的血泪史,是他阅读、思考和写作的结晶,揭示人生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 2.经典心理学实验突破认知 还原20个经典心理学实验,揭示人性谎言、认知漏洞,展示人性之力在人生各个阶段和大小事项中的关键作用。 3.沟通话术解密人性密码 立足人性本质,分享4大通用沟通话术,让你学会辨别人性善恶,厘清人际关系,远离消耗你的人。 4.底层认知逻辑重塑自我人生 总结10大底层认知逻辑,帮你看透人性真相,顺着人性成事,逆着人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