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79.80
折扣价: 54.30
折扣购买: 建筑垃圾资源化专项规划研究
ISBN: 9787568089777
北京建筑大学从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工作代表性科研成果:1.城市规划中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研究, 科技部国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8,项目负责人;2.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市边缘区人居环境优化策略研究,北京市教委项目,项目编号:ZF17033, 2017.7,项目负责人; 3.天津、河北、河南小城镇详细调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项目编号:ZF16114, 2016.12,项目负责人; 4.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项目编号:H15021,2014.12,项目负责人; 5.北京市朝阳区乡村调查研究,北京市首规委,2013.6,项目负责人;6.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研究,住建部科研项目,2015,项目负责人。7.低碳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边缘区城市空间可持续规划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项目编号:KM201210016004, 2011.5,项目负责人。8.北京市边缘区城市空间发展机理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D005017000003, 2012.3,项目负责人。参加标准及规范编制:1.《国家茶叶公园标准及评定》、主编,行业标准,20172.《北京市传统村落修缮技术导则》,参编,地方标准,20183.《村庄整治技术标准》(GB50445-2019),参编,国家标准,20194.《小城镇低碳运行通则》,主编,地方标准,20185.《黑龙江省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规范》,主编,地方标准,出版著作及教材:1.见证规划,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7,(第一作者)2.城市社会学,教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7,(第一作者)3.基于触媒理论的哈尔滨冬奥会建设规划对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7,专著 4.地方可持续旅游规划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7,第二作者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实施,首先要统筹规划,提高效率,亦即统筹工程策划、设计、施工等阶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垃圾的产生,有效提高资源化环节的效率;其次,因地制宜,系统推进,亦即根据各地管理要求和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整合资源,制定计划,多措并举,系统推进资源化项目的落地工作;再次,创新驱动,精细管理,亦即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和管理创新,推行精细化治理,实现建筑垃圾各个阶段的管控和再利用。 1.遵循法律法规和城市管理,明确责任主体的原则 加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有利于贯彻国家大力推动建筑垃圾治理的政策要求,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意识,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国从中央政策层面提出了诸多导向性政策。201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提出要落实建筑垃圾责任制,并设立建筑垃圾集中处理中心,积极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要开展建筑垃圾治理,提高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及资源化利用水平。当前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已经进入全面治理阶段,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对接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应该明确责任主体,便于管理追责。从建筑垃圾治理的全过程来看,源头减量阶段涉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中间收运阶段包括运输企业、建筑垃圾消纳设施运营主体,末端处理阶段涉及回收利用企业、社区、居民等相关主体。政府作为管理责任主体在建筑垃圾各个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协调作用。我国建筑垃圾一般实行属地化管理,地方建筑垃圾管理都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主体。大部分城市的建筑垃圾管理会涉及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水务和公安等部门。其中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垃圾倾倒、运输、处置和监督考核工作;城市建设行政部门负责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堆放、苫盖、控尘监督管理;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制定各类工程施工现场控尘标准,对渣土车尾气排放情况进行监测,对有关违法情况进行查处;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水务等部门负责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城市道路工程、房屋拆迁、装修、水务工程等施工现场的管理;交通运输与公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承担建筑渣土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公安部门负责建筑渣土运输车辆改装管理,查处渣土运输车辆不遵守交通法规、不按规定时间和线路行驶等违法行为。 2.遵循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原则 建筑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必须从区域整体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为城乡居民服务的宗旨,加速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首先,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解决项目建设用地困难问题;其次,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应与国土空间规划、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等相协调,新建项目应与现有的建筑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相协调,改、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 1. 本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同时也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成果的理论总结,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2.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已成为我国经济循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措施,本书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战略需求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与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