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海南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00
折扣购买: 钱穆作品集:孔子传
ISBN: 9787573003010
钱穆(1895—1990)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七岁入私塾。曾就读常州府中学堂、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高中肄业后,辗转任教于无锡、厦门、苏州等地小学、中学,并励志苦读,精研学问。1930年《刘向歆父子年谱》问世,为学界推重,转入大学执教。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等校。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书院。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一生著述,广涉经史子集,后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甲乙丙三编,凡一千七百万字。
第一章孔子的先世 一、弗父何 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 室。周灭商,周成王封微子 启于宋,遂从王室转成为诸 侯。四传至宋湣公,长子弗 父何,次子鲋祀。湣公不传 子而传弟,是为炀公。兄终 弟及本是商代的制度。但当 时已盛行父子相传。鲋祀弑 其叔父炀公,欲其兄弗父何 为君。但弗父何若为君,当 治其弟弑君之罪,在家庭间 又增悲剧,因此弗父何让不 受。其弟鲋祀立,是为厉公 。弗父何仍为卿。孔子先世 遂由诸侯家又转为公卿之家 。直到孔子时,鲁国孟僖子 尚说孔子乃圣人之后,因弗 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 二、正考父 弗父何曾孙正考父,辅 佐宋戴公、武公、宣公,皆 为上卿。但正考父不自满假 ,每一受命,益增其恭。又 自奉甚俭。尝为《鼎铭》, 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 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 余敢侮。健于是,粥于是, 以糊余口。 这真是一有修养的人。 三、孔父嘉 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 是其字,嘉是其名。因获赐 族之典,其后代以其先人之 字为氏,乃日孔氏。孔父嘉 为孔子之六代祖。宋宣公传 其弟为穆公,孔父嘉为大司 马。穆公又传其兄宣公之子 为殇公,孔父嘉受遗命佐助 嗣君。华父督欲弑君,遂先 杀孔父嘉。 四、孔防叔 孔父嘉曾孙日孔防叔, 畏华氏之逼,始奔鲁。为防 大夫, 故日防叔。鲁有东防西 防,防叔所治为东防,在今 费县东北。 孔氏本为宋贵 卿。或说孔父被杀,孔氏即 失卿位,其子即奔鲁。或说 孔父死后,孔氏卿位尚存, 至防叔始奔鲁。恐当以后说 为是。孔氏奔鲁后,卿位始 失。但亦不即为受地而耕之 平民。在当时,贵族、平民 之间尚有新兴之士族,或是 贵族后裔之疏远者,或是贵 族之破落者,与夫平民中之 俊秀子弟,因其学习当时贵 族阶级礼乐射御书数诸艺, 而得进身于贵族阶层中当差 服务,受禄养以为生。此等 士族,各国皆有,而鲁为盛 。孔防叔在鲁,其身分亦为 一士。其为大夫亦只受禄, 不得与封地世袭者相比。至 是,孔子先世遂又由贵族公 卿家转为士族之家。 五、叔梁纥 孔防叔之孙日叔梁纥, 因为鲁耶邑大夫,亦称郰叔 纥。郰字亦作鄹、作陬,又 作邹,乃邑名,非国名,与 邹国之邹异。 叔梁纥武力绝伦,在当 时以勇称。 《左传》襄公十年(晋人 围倡阳): 倡阳人启门,诸侯之士 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 以出门者。倡阳城门有 两重,一晨夕开阖之门,又 别为一门,高悬在上。倡阳 人开其晨夕开阖之门,诱攻 者进入城,乃放悬门而下之 ,阻绝进者使不得出,未进 入者不得入。叔梁纥多力, 抉举其悬门,使不坠及于地 ,使在内者得复出。 叔梁纥为孔子父。 第二章孔子之生及其父 母之卒 一、孔子之母 叔梁纥娶鲁之施氏,生 九女,无子。有一妾,生男 日孟皮,病足,为废人。乃 求婚于颜氏。颜氏姬姓,与 孔氏家同在陬邑尼丘山麓, 相距近,素相知。颜氏季女 名徵在,许配叔梁纥,生孔 子。 【疑辨一】 《史记》称叔梁纥与颜 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 子。此因古人谓圣人皆感天 而生,犹商代先祖契,周代 先祖后稷,皆有感天而生之 神话。又如汉高祖母刘媪, 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遂产高祖。所云“野合”,亦 犹如此。欲神其事,乃诬其 父母以非礼,不足信。至谓 叔梁老而徵在少,非婚配常 礼,故日“野合”,则是曲解 。又前人疑孔子出妻,实乃 叔梁纥妻施氏因无子被出。 孟皮乃妾出,颜氏女为续妻 ,孔子当正式为后。语详江 永《乡党图考》。 二、孔子生平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 年,亦有云生于鲁襄公二十 一年者。其间有一年之差。 两千年来学人各从一说,未 有定论。今政府规定孔子生 年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并推 定阳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孔子 之诞辰,今从之。 【疑辨二】 关于孔子生年之辨,详 拙著《先秦诸子系年》卷一 《孔子生年考》,亦定孔子 生鲁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陬邑 ,因叔梁纥为陬大夫,遂终 居之也。孔子名丘,字仲尼 。因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山而 得生,故以为名。 P1-6 1.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著作。 2.不只是一部孔子的人生传记,也是了解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一部人人必读书。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之积累,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两千五百年之演进,孔子开其新统。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实为无人能及的枢纽人物。 3.写作用意明确。本书综合司马迁以下各家考订所得,重新衡定孔子为学与教人事业、政治事业、著述事业之关系,以及三项层次递演之重要性,用意在于揭示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主要贡献。 4.疑辨二十五条。关于孔子以及孔子与《论语》等有不少争议的问题,本书都已经一一解答这些悬案,使争论不再。 5.本书附有《孔子年表》《旧作论语新编》等。这些附录,方便读者对孔子生平大事一目了然,而且能按照十四个主题来阅读和理解《论语》,其他附录也有利于全面认识孔子为人和为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