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蹁跹于魔鬼的股掌间)/世界名家经典短篇小说丛书

九死一生(蹁跹于魔鬼的股掌间)/世界名家经典短篇小说丛书
作者: (美)杰克·伦敦|主编:冯道如|译者:万敏琦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13
折扣购买: 九死一生(蹁跹于魔鬼的股掌间)/世界名家经典短篇小说丛书
ISBN: 978753997023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喂!下面的先生!”听见我在叫他时,他正站 在值班室门 口,手里拿着短旗杆,上面缠绕着信号旗。鉴于此处 的地形,他 应该很清楚喊声来自何处才对,但他并没有抬头看我 站的地方, 而是转身往铁路线看去。他的这种举动十分奇特,尽 管我怎么也 说不出奇特在什么地方,但凭他没注意到我就站在他 头顶峭壁上 方这一举动,就足以引起我的好奇了。他站在一个深 沟里,整个 人都被阴影所笼罩,显得瘦小暗淡。出于落日的强光 ,我不得不 用手遮住眼睛才能看清他。 “喂!下面的先生!” 他转过身来,抬起双眼,看见高处的我。“这里 有没有什么 小路可以下来?我想和你聊聊!”他望着我,没有回 答。我也看 着下面的他,没有急于重复自己那个无聊的问题。就 在这时,地 面和空中突然震动起来,很快变成剧烈的震动,一股 气流从远处 猛冲而至,使我不由自主地往后退,好像瞬间会被拽 到山崖下去 一样。疾驰的列车喷出的蒸汽急涌而至,差点将我淹 没,随后蒸 汽在山谷上方慢慢飘散。 列车走后,我又往下看,发现他已把刚才列车通 过时挥舞的 旗子卷好了。我再次向他询问怎么下来。他停顿了一 下,眼神似 乎在专注地打量我,然后用卷好的旗指着与我站的地 方差不多 高,大约有两三百码距离的某个地方。我对他大声说 了一声: “好吧!”然后循着方向朝那里走去。这真不好找, 我四处查看了 许久,终于发现有一条崎岖的之字小路通往山下。于 是,我顺路 而下。这条路堑非常深,也异常陡峭,越往下走越泥 泞不堪。这 段漫长的路程,让我有足够的时间来琢磨为什么他为 我指路是那 般勉强和不情愿,那种表情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我沿路往下,走到低处时又看见了他。他站在列 车刚驶过的 铁轨中间,左手放在下巴边,左肘靠在右手上,右手 横放在胸 前。这姿态就好像是在特意等待我的出现,神情中充 满期待,又 非常警觉。这让我感到些许蹊跷,不由得停留了一会 。我继续接 着往下走,到了铁轨那里,离他越来越近。他皮肤深 黄,黑胡 须,浓眉毛。他守着的那个信号亭,是我见过的最寂 寞阴郁的地 方:两边是鳞次栉比的石墙,湿漉漉的,不断有水滴 下来;视野 非常狭窄,除了一线天,其他什么也见不到。往铁路 两头看,一 边是一个弯弯曲曲、绵延至尽头的“大土牢”,另一 头则有一盏 阴暗的红灯,红灯背后是一条黑乎乎的隧道,幽暗深 邃。整个环 境笼罩着一种粗野、窒息、压抑、恐怖的气氛。这里 几乎终日不 见阳光,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泥土气味。阵阵阴风呼啸 而过,使我 不寒而栗,仿佛离开了正常的世界。 他没来得及移动,我已和他近在咫尺。即便这时 ,他仍目不 转睛地盯着我,退后一步之后,他抬起一只手来。这 可是一个孤 独寂寞的岗位,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从高处往下 看时就注意 到了这一点。据我猜测,这里平常应该很少有人光顾 ,正因为如 此,我想我冒昧造访应该不会不受欢迎吧!从我身上 ,他只能看 出我一辈子都生活在封闭狭窄的圈子里,直至现在才 重新燃起生 命的激情,想看看人们伟大的活动。我讲的大概就是 这些意思, 但效果如何我却并不能保证,因为我觉得我有点词不 达意。一方 面我不喜欢主动发起对话,另一方面,此人身上有某 种东西令我 生畏。他用一种非常奇特的目光看着隧道口的红灯, 又打量了下 它周围,好像那里少了点什么东西。然后,他又看了 看我。那灯 光是他看管的一部分?难道不是吗? 他低声问道:“你难道不知道吗?”当我仔细看 着他那凝视的 眼睛和阴沉的面容时,内心忽然闪出一个可怕念头一 一他或许不 是人而是幽灵。接着,我开始担心,他是不是已经觉 察到我的 想法。 这下是我后退一步了。同时,我发现他眼中也流 露出一丝对 我的恐惧。他怕我,这顿时打消了我内心的紧张。 “你这么看着我,好像你很怕我似的。”我强打 笑容对他说。 “我怀疑,”他回答,“是不是见过你。” “在哪儿?” 他指着刚才看过的红灯。“那儿?”我问他。他 仍注视我,用 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是的。 “好家伙,我去那儿干什么?再说,就算我可能 会去,我也 根本没去。” “你肯定?” “我想是的,”他回答,“不错,我可以肯定。 ” 他的神情开始变得轻松起来,变得乐意回答我的 话,而且措 辞恰当得体。他在那里工作有很多事情要做吗?是的 ,他的责任 重大。准确的操作和警觉的态度是他工作最基本的要 求,至于实 际工作——体力劳动——几乎没有。改变信号,调整 灯光,不时 转动那铁手,便是所有的体力活。关于那些漫长而孤 独的时候, 我看得很重,而他却表示这种刻板的生活对他来说, 早已习惯, 他从小就习惯了。他在这里自学了一种语言——如果 简单通过眼 睛了解事物,简单赋予思想以发音,也算掌握一门语 言的话。他 还学过分数和小数,学了一点儿代数,但无论小时候 还是现在, 他对数字都不敏感。 难道他值班时,有必要总待在那潮湿的凹槽里, 从不爬过高 高的石墙到阳光中去?唉,这都要依不同的时间和情 况而定。有 些情况下,铁路上的列车会不那么密集,白天和晚上 也会有那么 几个小时火车不太多。遇到天气晴朗时,他的确也找 机会从这低 矮的阴影中爬上去一点儿。不过他得随时听从电铃的 召唤,而此 时更是怀着成倍的焦虑等着它的响声,所以他偶尔的 休息也并不 像我想的那样轻松。 他把我领进信号亭,里面有一堆炉火,一张放工 作簿的桌 子一一他得在上面作些记载,一台有转盘、机面和指 针的发报 机,以及他说的那个小铃。我说我认为他应该受过良 好的教育, 也许还应该有更高的职位(我这样说并无恶意)。他说 这种不公 平状况比较常见,他听说在济贫院、警察局甚至在殊 死搏斗的军 队里,也是如此。而且他知道在体系庞大的铁路机构 中,这种状 况也或多或少都存在。他年轻时曾是学自然学的学生 ,参加过演 讲(那时候让他在这里干活,我估计是不太可能的)。 后来他变 野了,没有把握住机会,沉沦下去,一蹶不振。对此 ,他毫无怨 言,事情是他犯下的,后果必须自负,若要再作努力 也为时 已晚。 他心平气和地讲述了我所概括的一切,只是深邃 幽暗的目光 时而投向我,时而切换至炉火。他不时说一声“先生 ”,尤其是 提到自己年轻时,似乎是要告诉我他对自己的描述与 我理解的他 并没有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他几次被小铃打断,不 得不一一读 取电报,予以回复。有一次,他必须站在门外,当列 车通过时, 挥舞着小旗,并且同司机交流上几句。我发现他执行 任务时相当 精确机警,会突然在某个音节时停止讲话,直到把必 须完成的事 做完才张口说话。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