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忆往/神州轶闻录

文坛忆往/神州轶闻录
作者: 周简段|总主编:冯大彪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32
折扣购买: 文坛忆往/神州轶闻录
ISBN: 9787513326445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怪教授”陈寅恪 “盖世奇才”“*好的教授”“教授的教授”“ 太老师”,这是20世纪30年代**外学术界对清华大 学陈寅恪教授常用的尊誉。据当年清华大学出版的《 清华暑期周刊·教授印象记》一文说:“清华园内有 趣的人物真多,但其中*有趣的,要算陈寅恪先生了 。”为此,清华园内有些学生便总是称他为“怪教授 ”。 堂堂正正的大教授,“怪”在哪里?人们都知道 ,这位先生曾留学欧美十多年,对西学十分精熟,然 而他的衣着却着实“土气”,没有半点洋味儿:夏季 一袭长衫、布裤、布鞋;冬季则一顶“三块瓦”皮帽 、长围巾、棉袍,再加羊皮为褂、棉裤扎腿带、一双 厚棉鞋;戴上一副近视眼镜,**是“三家村”里老 学究的模样。 他的住所离教室有很长一段路,每次去上课,他 总要将备用的书籍讲义用一块蓝方布包好,挟在右腋 之下,一步一颠儿地低头走路。因为近视,所以走路 只看脚下而从不旁观,也从不与旁人打招呼。 另外,陈寅恪在课堂上也有些“怪”。总见他吃 力地把一包教孝才挟进教室,**不要助教帮忙。讲 课时,他老是闭目而思,端坐而讲,滔滔不*,全堂 肃静。每讲到需要引证的时候,他就打开带来的参考 书,把资料抄在黑板上,同样不需要助教代劳。他讲 课的内容,都是他的心彳写和卓见,所以每门课听上 好几次,仍有新鲜之感。他教学认真负责,*少缺席 ,有人听了他四年课,没记得他请过假。 陈寅恪的记忆力是极为惊人的。那时候在国学方 面。一般读书人能背诵四书五经就很不错了,而他却 可以背诵十三经,而且对每字必求正解,不可谓不怪 。 还有,陈寅恪十二岁就随兄衡恪(师曾)东渡* 本留学。之后,又先后赴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 国留学。但他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取得文凭或学衔,而 在于真正获得学问。所以,他犹如天马行空,时来时 往,听到哪里有好大学,便赶去听课和研究,并观察 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在国外断断续续二十年,不曾听 到他在哪里得过“博士”“硕士”学位,甚至连个名 牌大学的文凭也没拿过。然而,就是这个学识渊博, 没有什么学衔的人,却由梁启超极力**,被清华大 学国学研究院聘为四大导师之一。稍后,他又成为清 华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合聘教授,还兼有有一 位听陈寅恪课的清华学生曾不无感慨地说:“陈先生 讲课也够怪的,讲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句‘ 汉皇重色思倾国’,为了考证一个‘汉’字,旁征博 引竞讲了四堂课。低年级学生听他的课,自然难以消 *!”他这种教学方式自然也让人们认为他“怪”。 陈寅恪治学涉及面很广,文学、史学、**学、 语言学、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 而尤以中古史之研究而闻名海内外。其外语,英文、 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文自不必说,就是 蒙古文、满文、阿拉伯文、印度梵文、巴利文、突厥 文、波斯文、希腊文、拉丁文、土耳其文,以及许多 中亚细亚现有的或已经消亡的文字,他都通晓。这简 直是教授中稀有的“一大怪”了。 有一次,他到西单牌楼一家西药店买胃药。当时 西药店药品*大部分是洋货。店员取出德国货、美国 货和*本货,每种药的说明书上都是洋文。他将每个 药瓶上的说明与盒内说明书都仔细看过,然后选购了 一种。店员根据他的外貌,看到他自言自语的样子, 把他当成了精神病患者。当随行人员在一旁解释说“ 他懂各种洋文”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向他投以惊异的 目光。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爆发不久,陈寅恪 父亲陈三立在京逝世。家中几位长辈都主张依习俗请 僧众唪经,但他却坚决反对,并对众人说,各种佛经 他都读遍了,所有佛经都是骗人的。为此,他*后竞 未参加为父亲诵经的丧仪,一个人随着清华的师生南 下去了长沙。 陈寅恪1926年7月进入清华后,清华园里不论学 生还是教授,凡有文史方面疑难的,都向他请教,因 而被大家奉为“活字典”“活辞书”。陈寅恪讲课时 ,研究院主任吴宓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其他经 常前往听课的,还有朱自清、冯友兰等名教授。P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