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8.00
折扣价: 382.80
折扣购买: 历史的温度(1-7套装版)
ISBN: 9787521762532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就职于《解放日报》,有16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采访过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并先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办人,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曾获评亚马逊中国 “2017年度新锐作家”、2018—2022年连续获得“当当影响力人文社科作家”奖项。其作品曾获得广东省中小学生“最喜欢阅读的十大图书”、全民阅读·全国书店之选活动“十佳人文社科作品”等奖项。 "
"总序 写下这篇序言的时候,快到农历兔年的岁末了。 按过去六年来的习惯,这个时间前后,应该上架新一册《历史的温度》了。 不过,今年就没有了。 毕竟之前已经说过:七颗“龙珠”已经凑齐,这个系列就暂告一个段落了。 不过,这套精装本或许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返场”吧。 其实在出第一本《历史的温度》的时候,也和出版社讨论过到底是平装还是精装,最终选择了前者:一来,其实平装翻阅起来更容易些;二来,书价也能便宜些。 但出完七册后,我还是接受了出版社“出一套精装本”的建议。 有两个原因吧。 一个是样式。在写《历史的温度》第一本的时候,其实从来没想过要出成一个系列,所以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前三本的色调其实挺接近的,到第四本开始,每一本才有了明显的色彩区别,但整体并没有一个太强的体系感。 而重新出一套精装本,在样式上就有了可调控的空间。在诸多方案中,我最终选了米咖色—我觉得可能和“温度”更贴合一些。至于每一本封面上的建筑图案,也是花了一点小心思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标,和它有关的背后故事也在书中有所展现。 我一直挺羡慕有些成套书的书脊上能有一个连贯的图案,这次通过这套精装本也算是实现了心愿:延绵的长城,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了。 另一个原因,还是内容。 前三本《历史的温度》收录的,全是我早期的一些作品,大致写作于2016 年至2018 年。当时我还是在职状态,写作只是业余的爱好。 原先的那份工作其实压力挺大的,上班时也不可能有时间“摸鱼”,所以我一般都是晚上下班回家后,大概10 点以后才打开电脑开始写,一般要写到凌晨2 点左右。 那时候一周要更新三篇文章,时间上的仓促必然会带来一些遗漏和不足,除了文章比较短,有些细节的考证也未必非常严谨和全面,甚至那时候除了关键性的引述会给出来源,其他都懒得列出了。 这次把自己的前三本仔细又翻了一遍,发现还是存在一些小问题的,包括那时候有一些行文风格,现在看起来还是有点稚嫩的。 所以借这次出精装本的机会,我对前三本做了一些修改和完善。不过,关于描述和笔法风格,我基本一字未改—自己写的东西要认,那也是历史,成长的历史。 修订主要是针对一些关键事实的准确表述和出处考证,这次还是查阅了不少中外的资料,对一些重要文章都补充了参考来源,而一些一时找不到明确出处或存疑的地方,都做了说明,有些就弃之不用了。 此外,这套精装本还加入了三篇原来没有的新文章。比如我发现关于杜月笙和黄金荣的文章之前都已经收录了,这次索性借机会就补个全,在第一本中加入了《张啸林之死》,而第二本本来要薄一些,这次加入了一篇关于“宜昌大撤退”的文章,还有一篇是关于张宗昌的,充实一下。 另外想说的是,这次精装本套装还是保留了当初每本书出版的时间烙印,包括每一本书的序言、一些诸如“距今××年”的叙述,以及现在已发生但当时未发生的事(比如我写关于长津湖战役那篇文章的时候,电影《长津湖》还未上映)—我觉得这些也都是珍贵的时光印记。 写下上面这几段唠叨的文字,我似乎又找回了那种亲切的感觉—以往每年出一本《历史的温度》,写一篇序言,就像每年和读者们聊一次天,说几句心里话,回顾一下过去的一年。 从这个角度说,感谢这套精装本,又给了我一次这样的机会。 当然,最需要感谢的,是各位的厚爱,是你们支持和激励我走到现在。 无论平装还是精装,历史不变,温度不变,也愿你我初心不变。 一起继续向前行。 "有颜、有料、有趣的大众历史畅销作品《历史的温度》典藏版,内含7册,采用精装装帧,在原有单册基础上对内文做了重新修订,并新增3篇文章。 喜闻乐见的故事写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落笔客观、有温度, 希望让读者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脱离常规历史的宏大叙事,走向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讲述我们所不了解的人物和事件。饱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读完可以多一些典故,长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复旦大学博导严锋教授、社科院研究院马勇教授、六神磊磊、二混子、张伟、徐达内等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