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发展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2.50
折扣购买: 生命的曲线
ISBN: 9787802344280
特奥多·安德列·库克(1867~1928)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与作家,曾就读于莱德利学院(Radley College)。他喜欢体育运动,并曾担任足球队和划船队队长。后又于牛津大学沃德姆学院学习,并参加了1889年的划船比赛。毕业后他仍留在牛津大学,并创建了“大学剑术俱乐部”。他一直保持着对剑术的兴趣,并于1903年巴黎锦标赛和1906雅典锦标赛中任队长。1908年被任命为英国国际奥委会委员。 1910~1928年期间,库克担任《田野》杂志主编。1928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他写作了不少关于人文艺术方面的著作,其中包括《生命的曲线》、《英国赛马史》、《法国25所大房子》、《1908年奥运官方报告》、《性格与运动精神》等。
第一章 绪言——螺旋 绘画本身包罗大千世界的万千形态。只有那些能够用艺术手法表达大 千世界千姿百态的通才,才堪称艺术大师。你是否知道人类的动作形态有 多少种?你是否了解自然界有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树木、多少种花草、多 少种泉水、河流、建筑物和城市,有多少种人类适用的工具,有多少种服 装、饰物和工艺品?任何一位名符其实的绘画大师都应有能力熟练而优美 地描绘出所有这一切。 ——达·芬奇《自然书目手稿》 本书把探索生长和美的原理与探究艺术作品或自然界中的螺旋结构联 系起来,作者的本意所在,读者只有在后文才会明白。联系两者的念头, 纯属偶然,即作者有幸认识了一位富有想象力、看到楼梯支撑柱马上联想 到贝类螺轴的生物学家。他的热情激励了我,鼓励我兴奋地去研究各种自 然物体。这样的兴奋在过去的20年间有增无减。本书有关螺旋结构的章节 ,都是作者对研究对象的兴趣和美的追求结果,这样的研究迄今为止只在 零零落落的小册子和互不关联的文献中有所提及。不过,丑话要说在前头 :占本书大部分篇幅的博物学内容,都是由我这个在植物学和生物学的知 识原来都与数学计算技巧或艺术发展史知识一样浅薄的人撰写的。鉴于进 行这样的研究,全面掌握至少四门或更多门学科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即便对其中两门学科具有渊博知识也于事无补。所以,虽然本人 对这些学科没有专门的研究,但对每门学科却有最强烈的感受,因此就和 目前所能找到的合格人选一样有资格来做这件事。这种冒昧的想法也许没 有人会相信。但使我感到慰藉的是,每位专家都乐于更正他们熟悉的领域 出现的错误,同时对一些自己认为超出专业范围的问题,往往搁置一边, 但是他也许会“仅仅由于所探讨的问题的相似性”,对这样的问题重新进 行思考。因此,在后面一些篇幅里,我大胆地希望艺术家或建筑师以更加 体谅的眼光看待生物学家,希望数学家和植物学家同舟共济,其原因正在 于此。在南极点附近的越冬营房里,斯科特(Scott)队长偶然听到考察队的 一位生物学家主动送给地质学家一双袜子,希望确实得到一些地质学科的 指点。有这么一个富有成效的头脑的人是不会被困在南极的。 20年来,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弄清许多细节问题上,并得到许 多人最诚恳、最慷慨的帮助,在此我虽然无法一一列出姓名表示感谢,但 他们一定感觉到我的由衷感激。不过我必须说明,有两个人对我帮助最大 ,他们也同意我发表他们的一般观点。当然,由于他们太急切地对所解决 的技术难题表示欣赏,提出了一些建议,但他们可能都不希望对自己提出 的建议负责任,即使这种责任非常轻微。得到我在写本书的消息时,兰克 斯特爵士(Sir E.Ray Lankester)给我写了以下的信: “我一直在想,要是大众对自然界真正的美多了解一些,那么,去博 物馆参观的人就会比现在多得多。不少博物馆都尽力把各种各样的标本摆 在最显眼的位置,清楚地加以说明。然而,这样还不够,还需要增加内容 。可是,对展品最了解的人并不一定有时间编写有关的书籍。再者,专家 在写作中必定要用到专业术语,其含义往往只有少数人完全理解。不过, 其他领域里的研究人员,若有精力去思考一下他可以从生物学或植物学中 学到的知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经历了许多研究步骤才得出这些结论,其中有些步骤我知道 。我认为,(例如)阁下对兽角生长的分析和对贝类螺。轴褶皱生长的研究 结果,除了大作中陈述的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外,对生物学家显然极其有 用。” “阁下希望数学家及时建立一套生物学家和艺术家兼用的形态学定义 系统,并不一定是新建议。不过,要促使建议转化为可能,所列举的每个 新例子都必须对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有所贡献。” 收到这封信后不久,1912年1月,我收到先哲华莱士的来信。华莱士的 来信使我备受鼓舞,激励着我继续发表论文。华莱士的来信,经他本人同 意,于同年(1912年)发表: 阁下对大自然中“螺旋结构”的研究,本人深感兴趣。盖“螺旋结构 ”以其最精细的结构形象地说明了物质世界极其巨大的“多样性”,大到 宇宙中众多的恒星和行星,小到地球表面的细微结构,再小到动物体和植 物体的种种细微结构,其多样性无不登峰造极,足以与人体结构和心理特 征的千差万别媲美。正如本人在最近出版的拙作《生物的世界》里所说的 那样,这样研究的最终成果就是全面认识大千世界,引导我们去认识事物 无穷无尽的多样性,引导我们去认识千变万化的螺旋物体。这种多样性是 我们称之为“自然法则”的力量作用于物体造成的。这种大自然的真正的 “力”,本身是由力的精华聚集而成,以似乎固定不变的方式作用于同时 也反作用于物体。人类正在逐步明白,这些力量本身从来不相等,也从来 不以相同的方式起作用。人们曾经认为,原子是绝对相同的,绝对不能压 缩的等等。现在,人们认识到每个原子都聚集着巨大的复杂的力量,也许 每一个原子都不一样。因此,长期以来被认为一成不变的化学原子,原子 量不变、结合比例不变,现在认识是绝对千变万化,相互间的原子量也不 相同。 我认为,这种原子和亚原子(原子内的)的多样性是大自然千姿百态的 原因或基本条件,因为这样的多样性从来不产生直线,只产生无穷无尽的 曲线和螺线。原子和力的绝对不均衡最有可能导致了直线、圆或其他闭合 式曲线的产生。不等量导致了曲线的发生,而当生长不呈直线的时候,它 一定导致最优美的曲线——螺线的形式。 你忠实的 艾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这封信让我不禁想起《物种起源》的最后一句话。华莱士先生同时代 的伟人写道:“造物主首先为生命注入一种或若干种形态,这种生命起源 论为世界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还有许多的神祗。于是,在地球按照永 恒的万有引力运行的过程中,生命形式就这么简单地从最美丽、最奇妙的 曲线开始,进化到现在,而且继续进化下去。” 这段话为我们关于“无穷无尽、最漂亮的形式”的研究提供了指南。 我之所以选择研究螺线,是因为螺线与许多形态显然密切相关。本人并不 要求读者诸君相信,各种有机体和无机物存在相似的曲线结构正是“一种 有意识设计”的结果。本人只是想说明它反映出宇宙法则作用过程的一致 性。实际上,我所关注的不是事物的起源或原由,而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或 相似性,其中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自然物体中的螺线结构仅仅看作是 一种习惯思维的形态。数学已经定义为“精确表达和智力思维的重要手段 ”。一旦数学与拥有非凡的视觉想象力的伟人,如克尔文、麦克斯韦尔, 雷利和汤姆森相结合,我们就会看到给人类的智慧带来多么惊人的结果。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自然”具有“数学般的精确”,或者自然物体 都知道“螺线的含义是什么”。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