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河南文艺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8.30
折扣购买: 未选择的路(精)/小说家的散文
ISBN: 9787555905363
宁肯,1959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二分院中文系,八十年代写诗,大学期间在《萌芽》发表诗歌处女作《积雪之梦》。1984年至1986年在西藏生活工作,“新散文”代表作家,代表作为西藏长篇散文《沉默的彼岸》。1998年开始长篇小说写作,现已出版《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三个三重奏》。另有中短篇小说集《词与物》《维格拉姆》,散文集《说吧,西藏》《思想的烟斗》。获第二届、第四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第七届北京文学艺术奖,首届香港“红楼梦奖”推荐奖,《当代》2001年文学拉力赛总冠军,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首届美国纽曼文学奖提名。
这个空间最早叫“五城学堂”,建于1901年,钱 学森、张岱年、于光远、李德伦、于是之、赵世炎曾 在这个空间读书。1952年,“五城学堂”的部分校址 改建为和平门中学,到1973年,也就是我上中学那年 ,和平门中学又一分为二,分拆出“北京180中学” ,也就是我读的这所中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好 端端的和平门中学一分为二,后来才明白我们这一代 人是生育高峰期的一代,学生太多了,人满为患。 同时,那年又改为十年一贯制教育,小学五年, 中学五年,取消了“高中”。这样一来我们那年一下 毕业了两拨人,六年级毕业生和五年级毕业生,一共 二十四个班。分成了两个年级组,我们六年级毕业的 十二个班为一个年级组,占了那两座古色古香的1901 年的建筑。五年级毕业的十二个班占的是前院一座上 世纪五六十年代盖的四层红砖楼。那楼长方形,又土 又难看,跟我们所在的两座历史之楼没法比。仅就楼 而言,你不知道时代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 简易红砖教学楼前面是一个大操场,对面围墙外 是河北梆子剧团,同样是难看的简易红砖楼。旁边是 我们学校大门,紧挨着我们的是北京墨汁厂,墨汁厂 原名叫“一得阁”,一度更名,上世纪80年代才又改 回了“一得阁”。院墙外边的路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 路,路边堆放着许多空瓶子,各种款式都有,用麻包 包着,日久天长包不住,许多就裸露着,我们上下学 没少拿瓶子,简直随便拿,厂里也不在乎,瓶子太多 了。 那时,除了我们所在老建筑提示了一点传统,没 有任何传统。二十四个班,两届混在一起,一切都在 混乱(教育要革命)中成长。新生,新老师,新时间 (事实上是混乱的时间),主宰了同样混乱的空间。 但无论如何比起小学还是不同。第一次跨进这个 空间,我刚过十四岁,身高不过一米四,小个儿,圆 脸,还带着小学全部的紧张,不安,羸弱,当然也有 非常隐秘的兴奋与新鲜。没有因为上中学而有一件新 衣服,仍穿着一件劳动布上衣,袖口和领边已磨破, 不得不卷上点袖子,同时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四周。 走进宽敞的好像到处都是玻璃的方形教室,让我 没想到的是竟有新同学跟我打招呼,问我住哪儿、小 学是哪儿什么的。我也学着问了对方,就聊起来。表 面上不显,其实我内心非常激动,非常惊讶地感到一 种平等一一这种平等小学六年我都没感受过。可能因 为陌生、不了解,反而平等? 平等即尊重,即大人了,是我上中学最大的感觉 。或者也因为小学被不平等桎梏得时间太长了,才让 我对平等那么敏感、激动,感到身体中的曙色,也因 此我是那么机敏一一那么机敏地抓住了这一点点平等 。我们熟起来,成了朋友,尽管内心仍紧张,但我表 现还算出色。我不知道这和新教室的空间、走廊、木 地板、大玻璃窗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这种历史但又明 亮的空间规定着一种人与人之间最初的东西?传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