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倒影:中国古代典籍的26个谜题

历史的倒影:中国古代典籍的26个谜题
作者: 黄西蒙|责编:陈培城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历史的倒影:中国古代典籍的26个谜题
ISBN: 978750088334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鸿门宴的叙事“主人公”:樊哙与《史记》的现场 感 《史记》中鸿门宴的故事堪称家喻户晓,而司马迁 记载的人物对话和现场细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司马迁虽没有亲历过楚汉争雄的时期、鸿门宴故事发生 的年代,但对他来说,并非遥不可及,他在《史记》中 对此事的叙述,如同摄影机拍下的纪录片,拥有令人难 以置信的“清晰度”。 鸿门宴的樊哙视角 如果我们仅仅把鸿门宴的故事当成司马迁的“脑补 ”,仅从文学虚构的角度看《史记》里这类精彩的场景 ,恐怕有失偏颇。司马迁对于著史的态度极其严谨,后 世不清楚的细节,不意味着司马迁没看到相关史料。那 么,鸿门宴的现场感如此之高,司马迁到底是怎么做到 的呢?史学家李开元在《论〈史记〉叙事中的口述传承 ——司马迁与樊他广和杨敞》一文中,曾经开创性地提 到解读历史细节的一种思路。他在点评鸿门宴时樊哙的 “精彩表现”时,就这样提到:“樊哙鸿门宴救驾的事 情,是樊哙家子孙后代世世相传的光荣历史,司马迁以 访问丰沛龙兴故地为契机,从樊他广处听到鸿门宴的详 情叙事,后来,当他撰写《史记》的有关章节时,就将 樊他广的口述作为重要史料。” 史料若只是孤证,显然无助于接近真相,只有经过 多重史料的比对分析,才能更加科学可信。司马迁写《 史记》,并不只是从古籍中寻找史料,他还会亲自到历 史故事的发生地,采访当地的百姓,从民间寻找历史的 踪迹。实地考察的好处,是能让史学家掌握最鲜活的史 料,而且可以根据自己探访的成果,与史书上的记载作 比对,进而考据得出最有可能是事实的信息。 司马迁也跟一些汉朝勋贵的后代有交往,樊哙之孙 樊他广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樊他广的讲述,司马迁可以 了解汉朝初年的历史,而樊他广的记忆,则与先人的讲 述有关。用现代的史学观念来看,樊他广为司马迁提供 了口述史上的重要材料。问题的关键就在此处。当后世 读者并不清楚历史现场的细节时,只能通过史书中的描 写,来推测当时的情形。 而史书和小说一样,只要有人物和事件,必然带有 自己的叙事视角。绝大多数史书的视角,都是全景式的 ,但在《史记》中,在一些浓墨重彩的篇章里,确实能 看到类似个人视角的细节。比如,在《项羽本纪》中, 对鸿门宴最具文学性的描述,则很像樊哙的视角。樊哙 并非鸿门宴的主角,却占了不小的篇幅,他说的话竟然 比刘邦、项羽还多。这就是叙事视角上的不同寻常之处 ,这类特殊细节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历史写作的秘密 。 鸿门宴是刘邦命运的转折点。秦朝灭亡后,刘邦和 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比项羽更早进入咸阳,其部下曹无 伤叛逃,向项羽告密,项羽便发兵刘邦,两人此时实力 悬殊,刘邦只能尽量避其锋芒。刘邦向项羽释放信号, 表示自己并无夺取天下之意,项羽便摆下鸿门宴。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