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灾异手记:人类、自然和气候变化
ISBN: 9787544793438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1961— ),美国记者,《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和环境评论员。常年行走在世界环境变化的报道一线,以惊心动魄的文字和严谨科学的考据,为世人传来冰川消融、物种灭绝和气候变迁的消息。因收录在《灾异手记》中的“全球变暖”系列报道获美国全国期刊奖,因《大灭绝时代》获普利策非虚构作品奖。她与比尔?盖茨和阿尔?戈尔一起,位列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环境观察员和行动者。
第十一章 又过十年 2014年5月1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他们平淡地称为西南极洲冰原新“发现”的相关信息。那里的冰像水一样流动,只不过速度要慢一些。南极洲的冰原就如同格陵兰岛的冰原一样,一直在移动。科学家通过分析近20年来的卫星数据,跟踪了最终汇入阿蒙森海的若干座大冰川的位置,接着又用这些数据绘制了冰川底下的地形图。 科学家的新发现与之前的发现完全一致。在过去的20年里,阿蒙森海所有的冰川都在消退。一座后撤了19英里,另一座后撤了20英里,第三座则后撤了9英里。科学家没有在冰川底部发现可以阻碍冰川进一步消退的山脊,与之相反,冰川下的土地大部分都位于海平面以下,并且似乎还向下倾斜。他们由此得出结论道:冰川已经开始自我蚕食了。冰川融化消退得越多,渗入冰原底下的海水就越多,进而冰川的消退就愈发加剧,直至完全融化。 “如今我们提供的观测数据表明,西南极洲冰原的很大一部分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消退状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位于帕萨迪纳的一家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成员埃里克·里格诺特如此解释这些发现,“它们已然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阿蒙森海域冰量巨大,如果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4英尺。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科学家发现阿蒙森海域的海冰流失还可能会破坏相邻区域冰原的稳定性。里格诺特警告说:“这可能会使海平面的上升高度再提高2倍。”同一天,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有关西南极洲最重要的冰川之一思韦茨冰川的研究。这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事到如今,冰原的解体已不可避免。新闻通稿上说:“西南极洲冰原正在崩塌。” 上述对于南极洲的研究如果准确的话,便意味着“危险的人为干扰”已经造成。如今有数亿人(或许是数十亿人)正生活在低海拔地区,如果海平面上升12英尺,那么他们的城市就会被海水摧毁。尽管这一进程可能需要数百年才会完全落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已是一条不归路。 “太吓人了,”波茨坦大学的海洋学家斯特凡·拉姆斯托夫在上述研究成果发布的当天发推特说,“气候系统中那个令人担忧的临界点看起来已经被突破了。” 冰原研究的新闻效应持续了几天。头版刊登这则新闻的《纽约时报》评论道:“巨大的西南极洲冰原已经开始崩塌。”《琼斯夫人》杂志的观点更为尖锐,它宣称:“这真他妈的是全球变暖的高光时刻。”当然,新闻热度并未持续太久,一切很快又恢复如常。就在冰原研究发布的那个星期,佛罗里达州参议员马可·卢比奥在国家电视台表示,他“不相信人类活动会像这些科学家描述的那样,引发气候的戏剧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卢比奥这位共和党人生活的迈阿密,在世界上人身财产安全最易受海平面变化影响的几座大城市中名列第一。(就人口维度而言,它在最脆弱城市的排行榜上位列第四,仅次于孟买、广州和上海。)几天后,备受批评的卢比奥改变了立场。“我从未否认气候正在发生变化,”他说,“我只是指出气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直在发生变化。” 2004年,我将本书收录的大部分内容写成了新闻报道。彼时,气候变暖的迹象对于那些知道在哪里寻找它们的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而我写这本书,是为了让不太关注这个议题的人,即使不通过自己的眼睛,也至少通过我的眼睛,看到那些已然发生的变化。在我看来,我们正处于关键时期,人们需要认识到立即采取行动的必要性。 从那以后,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首先,全球变暖的迹象变得更加明显了。它们甚至不再需要你去寻找,而更多的是已无可避免。美国西部已经有数百万英亩的松树因为气候变暖导致的甲虫侵扰而死亡了。西南部的森林火灾比往年发生得更早,火势也更加猛烈。2012年10月,超级飓风“桑迪”袭击了美国东部。尽管我们无法断定这次风暴是不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但因为海平面上升,桑迪的破坏力变得更大了,预计造成了650亿美元的损失。 全球最高气温于2005年创下新纪录,随后在2010年刷新纪录。有历史记载的十个最热的年份全都发生在1997年之后。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加州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干旱期,该州所有地区都被判定为“严重”、“极端”或“异常”干旱。每当读到有关干旱的报道时(《洛杉矶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记述了农场工人在干涸的农田里争抢工作时感到的绝望),我就会想起自己在戈达德太空研究所逗留时大卫·林德向我展示的干旱预测地图,也会想起当林德将地图拿给加州的水资源管理者看时,他得到的答复是:“好吧,如果情况真成了这样,那就只好算了。” 世界变化的速度甚至让许多气候科学家感到惊讶。不妨来看一下北极海冰的情况。2004年我访问寒区研究和工程实验室的时候,他们预测到了21世纪末,北冰洋的夏季将处于无冰状态。就在第二年,即2005年,北冰洋夏季海冰的面积便创下了历史新低。2007年,这一纪录再次刷新。仅仅两年,它的面积就又令人震惊地缩小了23%。到了2012年夏天,夏季海冰再创历史新低,冰帽又收缩了18%。 “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位于博尔德的国家冰 数据中心的主任马克·塞雷泽在2012年宣布。他说,虽然科学家早就知道气候变暖将“首先发生在北极,且在北极表现得最为明显,但我们很少有人想到,气候变化实际发生的速度会这么快”。如今,常年不化的冰帽只有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大小。在过去的几个夏季里,过去富有传奇冒险色彩的西北航道基本上就没什么浮冰。2013年,丹麦运营的“诺迪克·奥瑞恩号”货船走完了这一航线,这也是历史上首次有大型货轮完成这一航程。2014年,《国家地理》宣布它必须对自家的《世界地图册》进行“大规模”修改,以便反映出海冰的收缩状况。现在看来,常年海冰很可能在21世纪中叶(甚至更早)就会完全消失。 每个不承认全球变暖的人,都是对真相视而不见的人 由于气候变化本身的滞后性和局部差异,全球变暖概念自提出之日起便争议不断。不愿为保护环境而牺牲自身利益的政府机构和能源企业不断地支持各种反对理论,在群众之间散播怀疑的情绪。但是在科学群体之间,气候变化主要由人类导致的判断从来都不存在争议。 随着21世纪20年代的进展,气候变化的后果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极端高温、频发干旱以及冰川消融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任何否认全球变暖的人,都站在了科学的对立面。 本书作者运用一线报道和科学数据,吹响了气候变化的哨声,警醒世人正视这一真相,并在为时太晚之前展开行动。它和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一道改变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认知,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普利策奖得主的首发之作,比尔?盖茨的气候对谈人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凭借关注物种危机的《大灭绝时代》荣获2015年普利策非虚构作品奖,《灾异手记》是她在环境话题的首发之作,她凭借收录其中的文章荣获2005年美国全国期刊奖。后续作品接连获得巴拉克?奥巴马、阿尔?戈尔和比尔?盖茨的推荐。 2021年,比尔?盖茨出版新书《如何避免一场气候灾难》,继预言全球疫情后,再次高瞻远瞩地预言气候灾难。他邀请本书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进行对谈,分享当今人类所面对的严峻气候议题,它必将成为下一个十年中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议题。 内容与时俱进补,增补更新气候变化的新数据 2015年,作者将后续发表在《纽约客》上的三篇文章收录在新版中,对全球变暖的进一步恶化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和应对政策。中文版《灾异手记》收录新版的全部内容,并且根据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增添了注释和单位换算,帮助读者更为主观地感受气候变化的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