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流年
ISBN: 9787517850465
马灯到此保太平:马灯 舞 双木同排本是林, 马灯到此保太平, 陈氏圣母娘娘到, 全村老少得太平。 这悠长淳朴且充满乡土 气息的马灯调在养根村的 上空徘徊着,似乎不曾离 去。据《文成县地名志》 载,养根村原有一片森林 ,一户施姓人家迁此养林 (护林),住在山根,人 称此地为养根,久之成为 地名。一大早,就看到养 根村的老人在忙着酿糯米 酒。当我问及养根村的马 灯舞,老人们来了兴致, 说是小时候经常看。 90岁的施绍繁先生告诉 我,在他的记忆里,马灯 舞就好像他住的宅子一样 老,也许更老。老先生现 在住的古宅为养根施宅, 坐北朝南,清咸丰年间 (1851-1861年)所建,是 由门厅、东西厢房、正屋 组成的四合院式二层木构 建筑。古宅已有100多岁“ 高龄”,当年最鼎盛的时候 ,这里住着100多人,后来 由于生计和发展的需要, 后裔都陆续搬离了,现在 宅子里只剩下第三代后裔 ,也就是施老先生本人。 我问老先生,马灯舞是 什么时候学会的?他兴致 勃勃地说,小时候,一到 过年,养根这个地方每家 每户就会邀请马灯舞队伍 来表演,这个宅子里里外 外就围满了人,表演马灯 舞的孩子们都穿着漂亮衣 服,骑着纸扎的马,非常 好看,而且整个表演让人 百看不厌。老先生七八岁 就看马灯舞了,所以他12 岁就会跳马灯舞了。他告 诉我,一开始,马灯舞是 从大峃镇一个老师那里学 的,这个老师来到养根村 ,看见这里的孩子多,所 以就教当地小孩跳。“马灯 舞”又统称为“跳马灯”,主 要是由福建以及浙江平阳 、瑞安等地传入,距今约 有100多年历史。据资料记 载,马灯舞传入双桂、平 和、周山养根后,民间艺 人改变唱词,改用当地语 言和音乐,适当加入当地 民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自 己动手做服装、扎纸马、 排练队形、招当地演员, 逐渐有了他们自己的一套 马灯舞表演方式和内容。 施老先生见我听得认真 ,又接着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村里条件有 限,马灯舞的马灯都是当 地人自己动手做的。马灯 是一门纸扎的民间艺术, 骨架用小竹梗(杆)和竹篾 捆扎,外面糊上纸,与人 体接触容易损坏的地方也 缝上一点小布片,然后用 彩色纸剪出马鬃、马尾, 再做好粘上。竹马颜色多 种,有红、黑、白、花, 形象一般都为昂首圆眼, 鬃毛高矗,尾巴上翘并左 右摇摆,有的马脖子上挂 有铃铛。据他回忆,早年 马头顶上还点灯。老先生 说,以前做工比较粗糙, 制作材料轻便,整个马灯 舞套在身上非常轻松,不 像现在买的,套在身上很 笨重。马灯舞对老一辈人 而言似乎成了儿时的记忆 ,是当地群众十分喜爱的 民众性舞蹈,在群众的心 中,跳了马灯舞,就能保 平安。 “文化大革命”期间马灯 舞遭停演。改革开放后, 马灯舞又开始活跃了。 2012年,施老先生主动到 乡政府反映,提出再度跳 起马灯舞,他诚恳地对乡 党委书记说,现在孩子们 都不会了,这个丢了太可 惜了,南田已经没有了, 大峃也没有,就养根几个 八九十岁的长辈还会跳。 老人的提议,得到乡政府 的支持,于是争取到了马 灯舞表演所需的竹马、衣 服等几千元经费。设备有 了,但没有孩子表演。原 本马灯舞是十二三岁的孩 子表演的,可当时孩子们 都到镇上、县城上学去了 ,这可怎么办?如何传承 ?施老师灵机一动,就组 织在家的妇女进行排练, 一对一传授。经过一两个 月的练习,马灯舞重新焕 发生机。2013年11月27日 ,周山畲族乡首届民俗文 化节举行,养根马灯舞登 上了有着2000多名观众的 舞台。表演后,大家一致 推选队长、村书记施美玲 作为下一代传承人。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