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0.20
折扣购买: 三案始末(插图珍藏版)
ISBN: 9787108074850
温功义(1915-1990),少有才名,长于诗文。1939年入香港《大公报》工作,被时任总编辑徐铸成誉为“玉树临风,才华横溢”,颇得胡政之等人赏识。随《大公报》迁回内地,办理《大公报》分销业务。1948年后定居重庆。解放后,因性情耿直和莫须有的罪名受到长期排挤,只得赋闲在家。不羁俗务的他反而尽情读书且“述而不作”,偶尔著文、翻译,也只限自娱不求发表。“文革”结束后,受重庆出版社鼓励,于1984年出版了《三案始末》,后又著有《明代的宦官与宫廷》(1989年)。温功义先生的著作,产量之少与质量之高同样惊人,很有些不世出的天才意味。
宰相之为帝王的辅佐, 其渊源是很久远的,也可以 说自从有了帝王以来,就有 了地位仅次于帝王的宰相。 这一制度,历来便都为 论者所肯定。每当说到太平 治世,总是以明君善于择相 、贤相能竭诚事君,作为主 要因素。很多相处得较为和 美的君相之间,彼此也常以 融和无间、如鱼得水,相互 赞誉。粗粗见来,似乎君相 之间总是以和衷共济、同心 协力才是正道。但历观史籍 、揆诸实际,却又不然。自 殷周以来,便是君相合力共 治之局,其间帝王掌握着最 高权力,处理实际的政务则 较宰相为少;宰相掌握着次 高权力,而处理实际的政务 却较帝王为多,彼此互为消 长,彼此意见相合时固然常 有,而彼此相异时却也时见 。相合自然无话可说,相异 则不免要相互让步,或竟发 生冲突。伊尹放太甲,成王 疑周公,便是极早的例证。 自此而后,君相之间的斗争 就没有断过,只不过是冲突 的缓和与激烈各不相同而已 。这其间,霍光、曹操、司 马氏父子和桓温等人,都是 以相权压倒了帝权的突出人 物。 君相之间虽说不断有些 争持,但从权位上来说,优 势自然总是在帝王一方面的 时候为多。而且每逢改朝换 代,君相之间的权势总要有 些变化,这变化的趋势则是 帝权不断上升,相权则不断 下降,因为每个开国之君为 了保全他的基业,总要除掉 一些前朝制度中对帝王起到 约束作用的条文,而添上一 些扩大王权的条文。历代继 续这样修改,帝权与相权之 间的距离也就越来越大。这 样,到了明初,帝权和相权 之间相距便已绝远,但明太 祖朱元璋还是觉得宰相的权 力对他的帝业终究是个威胁 ,最后终于把这个行之已久 的宰相制给废除了。 废除了宰相制,君权越 发增重了,君主专政,至此 已发展到了顶端。这对于帝 室的稳固自然是有利的,在 有明一代的一十六帝中,于 童年间便即位为帝的很有几 个,另外又还有些倦于理事 的人,多年避居深宫,很少 临朝问政。然而即便如此, 帝权还是很巩固的,并没有 出现过权倾一朝、足以代立 的人物,其最主要的原因当 然应该说是取消了宰相制的 缘故。不过,也正由于居安 无危,明代诸帝,除去建国 初期的所谓“二祖”以外,都 极缺乏历练,只有宣宗、孝 宗,稍为后世加以称许,其 余都不过是些碌碌无为的人 ,坐视国是日非而振作乏术 ,终至内外交困,以至于亡 。这又是一心只为增重帝权 而殚精竭虑的人所没能想到 的。 明太祖朱元璋之终于废 除了宰相制,是在他建国为 帝后,为了巩固帝权,经过 多年的思虑和谋划,最后才 毅然决定的。最初,他对设 立宰相辅佐国政的制度,也 是一如前代,并无一点疑虑 。早在他建立大明帝国之前 ,还是称为吴国的时候,便 已经设立起了宰相的职位了 。从吴至明,宰相都称为丞 相,共有左、右二员。那时 位居左丞相的是李善长,位 居右丞相的则是徐达。朱元 璋建立了大明帝国,即位为 帝以后分任左、右丞相的还 是李善长和徐达两人。那时 丞相的任所称为中书省,丞 相之下设有左丞、右丞、参 知政事等职称的属员。徐达 在中书省为右丞相的时间并 不久,只有两年略多些,后 来便因要率领军队出征而离 开了那里。李善长在徐达离 去不久,也因病致仕(即退 休)家居。继李、徐而任职 丞相的,又有汪广洋和胡惟 庸两人,汪是在李善长于洪 武四年(1371)正月致仕 之时即被任为右丞相,继李 而来掌管中书省的事务的。 胡惟庸比汪广洋的入相要晚 两年多,他是于洪武六年( 1373)七月才被任为右丞 相的。有明一代曾任职丞相 的只有李善长、徐达、汪广 洋和胡惟庸四人,只从洪武 元年(1368)到洪武十三 年(1380)初,有过以左 、右丞相为首的中书省;到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谋叛 被诛,中书省也随之而被撤 销,此后丞相的官名和职所 便都化为乌有了。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