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6.92
折扣购买: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精)/余华作品
ISBN: 9787506365277
余华,1960年4月生于杭州。1962年随父母迁至嘉兴海盐。高中毕业后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调入县文化馆,1989年调入嘉兴市文联。1993年定居北京,2005年调入杭州市文联。 从1983年处女作《第一宿舍》开始,余华已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中篇小说《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他们的儿子》、《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等。其中,《活着》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后,引起巨大反响。 余华在大陆出版有《余华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余华作品系列》(上海文艺出版社),《余华文集》(作家出版社)以及各类单行本数十种。在港台出版有《活 余华,1960年4月生于杭州。1962年随父母迁至嘉兴海盐。高中毕业后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调入县文化馆,1989年调入嘉兴市文联。1993年定居北京,2005年调入杭州市文联。 从1983年处女作《第一宿舍》开始,余华已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中篇小说《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他们的儿子》、《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等。其中,《活着》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后,引起巨大反响。 余华在大陆出版有《余华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余华作品系列》(上海文艺出版社),《余华文集》(作家出版社)以及各类单行本数十种。在港台出版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数十种。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希腊、挪威、俄罗斯、捷克、以色列、巴西、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国家出版。 余华小说广获国内外好评,其中《活着》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并入选“新世纪10年最受读者关注十大图书”;《许三观卖血记》被韩国《中央日报》评为“百部必读书”之一;《兄弟》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入选瑞士《时报》评选出2000—2009年全球最重要的15部作品。余华本人曾获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首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005年)等。
我丝毫没有去学习这些简谱的想法,直接就是利 用它们的形 状开始了我的音乐写作,这肯定是我一生里唯一的一 次音乐写 作。我记得我曾经将鲁迅的《狂人日记》谱写成音乐 ,我的做法 是先将鲁迅的作品抄写在一本新的作业簿上,然后将 简谱里的各 种音符胡乱写在上面,我差不多写下了这个世界上最 长的一首 歌,而且是一首无人能够演奏,也无人有幸聆听的歌 。这项工程 消耗了我几天的热情,接下去我又将语文课本里其他 的一些内容 也打发进了音乐的简谱,我在那个时期的巅峰之作是 将数学方程 式和化学反应也都谱写成了歌曲。然后,那本作业簿 写满了,我 也写累了。这时候我对音乐的简谱仍然是一无所知, 虽然我已经 暗暗拥有了整整一本作业簿的音乐作品,而且为此自 豪,可是我 朝着音乐的方向没有跨出半步,我不知道自己胡乱写 上去的乐谱 会出现什么样的声音,只是觉得看上去很像是一首歌 ,我就完全 心意满足了。不久之后,那位嗓音圆润的音乐老师因 为和一个女 学生有了性的交往,离开学校去了监狱,于是音乐课 没有了。 此后,差不多有十八年的时间,我不再关心音乐 ,只是偶尔 在街头站立一会,听上一段正在流行的歌曲,或者是 经过某个舞 厅时,顺便听听里面的舞曲。1983年,我开始了第二 次的创作,当 然这一次没有使用简谱,而是语言,我像一个作家那 样地写作了, 然后像一个作家那样地发表和出版自己的写作,并且 以此为生。 又是很多年过去了,李章要我为《音乐爱好者》 写一篇文章, 他要求我今天,也就是11月30日将文章传真给他,可 是我今天才 坐到写字桌前,现在我已经坐了有四个多小时了,前 面的两个小 时里打了两个电话,看了几眼电视,又到外面的篮球 场上去跑了 十圈,然后心想时间正在流逝,一寸光阴一寸金,必 须写了。 我的写作还在继续,接下去我要写的开始和这篇 文章的题目 有点关系了。我经常感到生活在不断暗示我,它向我 使眼色,让 我走向某一个方向,我在生活中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所以每次 我都跟着它走了。在我十五岁的时候,音乐以简谱的 方式迷惑了 我,到我三十三岁那一年,音乐真的来到了。 我心想:是生活给了我音乐。生活首先要求我给 自己买了一 套音响,那是在1993年的冬天,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缺 少一套音响, 随后我感到应该有,几天以后,我就将自己组合的音 响搬回家, 那是由美国的音箱和英国的功放以及飞利浦的cD机组 织起来的, 卡座是日本的,这套像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音响就这样 进驻了我的 生活。 接着,CD唱片源源不断地来到了,在短短半年的 时间里,我 买进了差不多有四百张的cD。我的朋友朱伟是我购买 cD的指导 老师,那时候他刚离开《人民文学》,去三联书店主 编的《爱乐》 杂志,他几乎熟悉北京所有的唱片商店,而且精通唱 片的品质。 我最早买下的二十来张cD就是他的作为,那是在北新 桥的一家 唱片店,他沿着柜台走过去,察看着版本不同的cD, 我跟在他的 身后,他不断地从柜子上抽出CD递给我,走了一圈后 ,他回头 看看我手里捧着的一堆CD,问我:“今天差不多了吧 ?”我说: “差不多了。”然后,我就去付了钱。 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迅猛地热爱上了音乐,本 来我只是想 附庸风雅,让音响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然后在朋友们 谈论马勒的 时候,我也可以凑上去议论一下肖邦,或者用那些模 棱两可的词 语说上几句卡拉扬。然而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 爱的力量, 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 了我的内 心,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总是敞开着的,如同 敞开的土地。 愿意接受阳光和月光的照耀,愿意接受风雪的降临, 接受一切所 能抵达的事物,让它们都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 我那维和部队式的音响最先接待的客人,是由古 尔德演奏的 巴赫的《英国组曲》,然后是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的 《夜曲》,接 下来是交响乐了,我听了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 、柴可夫斯 基、海顿和马勒之后,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我以前不知 道的人——布 鲁克纳,这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第七 交响曲》,我 后来想起来是那天朱伟在北新桥的唱片店拿给我的, 当时我手里 拿了一堆的CD,我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张,结果布鲁 克纳突然出 现了,史诗般叙述中巨大的弦乐深深感动了我,尤其 是第二乐章, 使用了瓦格纳大号乐句的那个乐章,我听到了庄严缓 慢的内心的 力量,听到了一个时代倒下去的声音。布鲁克纳在写 作这一乐章 的时候,瓦格纳去世了。我可以想象当时的布鲁克纳 正在经历着 什么,就像那个时代的音乐正在经历的一样,为失去 了瓦格纳而 百感交集。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