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上下)

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上下)
作者: 王立群
出版社: 大象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上下)
ISBN: 9787534773310

作者简介

王立群,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选)成书研究》(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代表性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内容简介

寻常:又不寻常 陈桥兵变,赵匡胤轻而易举地将后周柴氏的天下变成了大宋赵氏的政 权。从历史的长时段发展来看,陈桥兵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历 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但是,在当时看来,陈桥兵变只是一次再寻常不 过的军事政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什 么都可能发生的时代。 第一,一个君臣义绝的时代。 《宋史》说:五代所建立的国家,传位不到三四代就改换姓氏,大臣 侍奉 君主就像受雇佣一样,旧皇帝下台,就侍奉新皇帝,大家习以为常。因此 , 后唐刚刚灭亡就向后晋称臣,后汉刚刚宣布禅让就当后周之臣。君主信赖 的臣子、国家依赖的将领,一旦国灭,不能以名节定生死,伦理道德被废 弃 殆尽(五季为国,不四、三传辄易姓,其臣子视事君犹佣者焉,主易则他役 , 习以为常。故唐方灭即北面于晋,汉甫称禅已相率下拜于周矣。……世主 之所宠任,社稷之所倚赖,而更事异姓,不能以名节生死,伦义废矣。《 宋 史》卷二百六十二)。大臣、将领把自己定位为给皇帝打工的,维系一个政 权稳固的忠义理念就不重要了,给谁打工不是打,因此换个领导也无所谓 , 当臣子的不觉得耻辱。所以,这个时代的文臣武将历经几个朝代依然春风 得意的比比皆是。面对赵匡胤的兵变,宰相王溥率先降阶下拜,范质虽然 犹豫了一下,但也随即下拜。禅让仪式正准备进行,忽然发现尚未准备禅 位诏书,翰林学士陶谷立刻“出诸袖中”。风向一变,则顺风而偃。君纲 不 振,忠义不立,君臣义绝,国家颠覆自在意料之中。这是赵匡胤能轻易夺 得 后周政权而人心安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一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 李唐晚期,藩镇割据,嚣张跋扈,天下瓦解。五代十国是唐末混乱局 面 的延续。这是一个崇尚军事力量、完全以武力定胜负的时代。谁掌握了军 队,谁就占据了主动,一旦兵控京师,就可以成为新朝的皇帝。当时有句 话 很流行,能够反映当时的局势和武将的心声。这句话是后晋安重荣从军卒 升到成德节度使后说的——“见唐废帝、晋高祖皆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日 : ‘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卷五十一《安重 荣 传》) 天子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人,谁掌管了枪,谁就可以做天子。有没 有皇室血统,完全不用考虑。 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既然兵强马壮者能当上天 子,而军事力量在不同的军阀将领之间又此消彼长,有机会的人自然不止 一个,所以皇帝的更换频率很快,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天。 而且,五代时期,依靠军士拥立取得政权似乎成为惯例。在赵匡胤之 前,至少已有三个成功的样板。第一个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二个是后唐 末帝李从珂,第三个是后周太祖郭威。在这三个样板中,郭威的榜样对赵 匡胤影响巨大,因为赵匡胤亲自参与了这次事件,他对依靠兵变黄袍加身 的流程已经谙熟于心了。在五代五十余年的时间里,赵匡胤是第四个依靠 军事政变取得政权的皇帝。因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对赵匡胤,对后 周 文臣武将,对后周的百姓,一点也不觉得突兀,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 君臣义绝,兴亡以兵,所以五代时期的文臣没有坚定的立场,如墙头 草 随风倒;武将则凭借兵强马壮,嚣张跋扈,恣意妄为。从后梁到后周的五 十 多年时间里,天下更换了五个朝代,文武大臣早上还一起上朝朝拜皇帝, 晚 上则有人可能荣升为皇帝,接受同僚的朝拜,忠义之风荡然无存(自朱梁至 郭周五十余年,凡五易姓,天下无定主。文武大臣朝比肩,暮北面,忠义 之 风荡然矣。田况《儒林公议》)。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子弑父,弟弑兄, 臣 弑君,兵变不断,看得人心惊肉跳,目瞪口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后周的殿前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抓住后周“主 少国疑”的最佳时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次 改 朝换代了。 陈桥兵变是寻常的,然而又是不寻常的,因为这次兵变具有与以往历 次兵变迥异的特色。 一句话,陈桥兵变是一次依靠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和平演变。 第一,兵不血刃。 陈桥兵变没有宫门喋血,不见遍野伏尸;没有四起的烽烟,不见连绵 的 兵祸。开封城的一砖一瓦都不曾受到毁坏,在和平演变中后浪推前浪,大 宋把后周拍在了沙滩上。“在中国历史上也创立了一种不经过流血而诞生 一个主要的朝代之奇迹。”(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宋太祖赵匡 胤》)这就是陈桥兵变寻常中的不寻常。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率领大军严整有序地进城,没有发生战争。 史书中有一个细节,赵匡胤带兵出城时走的是外城东北侧的爱景门, 回城时走的是东侧的仁和门。一些笔记中(如《玉照新志》、《随隐漫录》 ) 说当时北侧的城门守卫者拒绝接纳赵匡胤人城,为了避免流血,才转走东 城门,没有发生像郭威进城时“矢射如雨”的抵抗。赵匡胤也提前安排好 了 家人的安全,对后周的小皇帝也采取了优待的政策。 没有战争,没有流血,一切井然有序,妥善处理后周皇室,这就与郭 威 兵变有了本质的区别。 当然,也不是说陈桥兵变中没人死亡,在京巡检韩通就是在准备组织 反抗时被杀的,这当然是个例外。史书上还说“并其妻子”,一些笔记中 又 演绎成杀其全家。事实并非尽然。据陈保衡于建隆元年(960)二月二日, 也就是韩通死后的第二个月,撰写的《韩通墓志》记载,王彦升并未全部 诛 杀韩通家人,韩通的二女、三女、四女以及幼子均得幸免(《北京图书馆藏 中 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三十七册)。这次诛杀或者真的是一次突发事件, 也很可能是赵氏集团有意识、有选择地清除政敌的一次行动,但不管哪种 情况,都显然不同于纵容士兵的肆意屠杀。 第二,市不易肆。 郭威兵发开封之时,曾让手下人宣布:攻克京城,允许抢劫十天(俟克 京城,听旬日剽掠。《资治通鉴》卷二八九)。等到大军进城后,“诸军大 掠, 通夕烟火四起”,手下人告诫郭威,“再不制止抢掠,今晚就只剩下一座 空城 了(不止剽掠,今夕止有空城耳。《资治通鉴》卷二八九)”。史书中记载 了 两则实例。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