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衣食住行(2)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2)
作者: 王磊|
出版社: 北京日报
原售价: 59.9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2)
ISBN: 9787547746363

作者简介

王磊,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有15年全国重点中学的历史课程执教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学生们对古人的日常生活很感兴趣,但平时的历史教学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于是产生了写作本书的想法,专门介绍有关古代中国人衣食住行、恋爱婚姻、风俗娱乐等方面的内容。

内容简介

46 古人有夜生活吗?(节选) 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型社会,大部分人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在先秦时就已经有的十二时辰计时法中,晚上九点开始的亥时又名“人定”,意思是人得定住了,该睡觉了。其实古人也不是天黑了就马上睡觉,多少还是有点夜生活的。不同阶层的人,夜生活的丰富程度不尽相同。 对于广大农村民众而言,天黑后大多就睡觉了。毕竟古代照明太贵了,无论是油灯还是蜡烛,都是普通民众消费不起的,蜡烛得到明清时期才进入平民阶层。所谓的“挑灯夜读”,那都是古代有钱人家的生活方式。小说《阿Q正传》里,富裕的赵家人为了节省灯油,到了晚上也经常不点灯。 平民人家如果睡不着,zui普遍的夜生活就是借着月光跟家人一起唠嗑,讲讲奇闻逸事。在唠嗑中,内容比较正式的叫作“讲古”。广义的讲古,可以讲历史故事,也可以讲神话传说,还可以讲自己虚构的故事。发展到后来便成为一种口头文学艺术,至今仍存在于广大粤语区,其形式类似于北方的评书。古代的老人们zui擅长讲古,讲的同时,还会给年轻人传授些人生经验。长者们谈笑风生地讲古,不光能打发时间,还兼具社会教化的作用。正所谓“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内容随意一些的唠嗑就是讲各种邻里八卦,或者讲笑话,统称为“讲白话”。“讲白话”的内容中,zui受欢迎的是鬼故事,其次是笑话,猎奇与幽默是古今人皆喜的内容。 除了唠嗑,古人晚上也会演奏乐器自娱。比如唐朝人喜欢吹笛子,到处都能听见飘扬的笛子声。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就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唐朝状元施肩吾也在《夜笛词》里写道:“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当然,演奏乐曲多是文人雅致,一般老百姓玩的则通俗简单一些,比如下棋、猜谜等。 有人可能会说:“晚上光在家里待着也没啥意思啊,出去溜达多好!”唐朝之前,城里人想晚上出去逛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有严格的“宵禁制度”,晚上出去上街会挨揍的。唐朝法律就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三国志》里记载,曹操在洛阳任北部尉时执法严格,灵帝宠爱的宦官蹇硕,其叔父晚上出来溜达,犯了宵禁,被曹操处死,从此都城再无人敢犯宵禁。此事足以看出古代宵禁制度的严格。宋朝之前之所以严格宵禁制度,是为了防止违法犯罪或民众造反,根本上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然而,经济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唐朝时,经常有市民夜晚偷偷出来卖货,因为交易双方为了躲避官府打击不会表露姓名,且交易时间多为夜晚,如传闻中的“鬼”一般行事,所以时人称这种夜晚市场为“鬼市”。鬼市是我国古代夜市的雏形,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当下的北京还有许多夜晚出摊的自发市场,依然叫作鬼市,比如北京市朝阳区的大柳树鬼市。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控制的松弛,宵禁制度逐渐执行不下去了。《新唐书》记载唐朝后期名臣刘瑑“又下令不何止(呵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唐朝中后期,宵禁制度废弛,许多人晚上走出家门,放纵了起来。今人晚上爱喝酒,尤其在东北,好友相聚,经常一晚喝三场:晚餐一场,夜店一场,zui后烧烤再喝一场。唐人也是如此,《岭表录异》卷上记载:“广州人多好酒,晚市散,男儿女人倒载者,日有二三十辈。”每天晚上都有二三十个在街上喝倒的,幸好是在广州,这要在东北就被冻死了。 ◆ 古人怎么上班、买房、过夜生活?一本书满足你对古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好奇! ◆ 古人近视了怎么办?古代的彩礼和嫁妆送什么?古人的工资有多少? ◆ 系列畅销30万册! ◆ 脑洞大开的60个话题,涉及职场、家庭、百科、食物、休闲、司法6大主题,从先秦讲到明清,从衣食住行讲到社会文化,展现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作者拥有15年全国重点中学的历史课程教学经验,深受学生喜爱。 ◆ 全彩四色印刷,88张精美插图,直观感受古代人衣食住行的真实场景。 ◆ 参考 184 篇专业文献,邀请复旦大学专业历史学者审校,确保知识点无误。 ◆ 读客“中国史入门文库”071号作品!顺着文库编号读历史,中国史来龙去脉无比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