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当代诗的限度及可能)(精)
ISBN: 9787567551183
姜涛,1970年生,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第三届“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等。代表作品:《巴枯宁的手》《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图本徐志摩传》,编著《20世纪中国新诗总系》(第一卷)、《北大文学讲堂》,译著《现实主义的限制》等,个人诗集《好消息》《鸟经》。
“羞耻”之后又该如何“实务” ——读余场《还乡》及近作 一 多年前,就计划着为余肠的诗写一点什么,但这个想 法一直没能兑现,个人忙乱的托辞之外,一个原因或许是 ,自己始终没有想好,该采用怎样的言说方式。表面看, 余肠用强力写作,诗行野草一样恣肆疯长,但其内部的“ 管线布置”,实际相当缜密:既有火疖子一样瘙痒的个人 隐疾,作为情感主线,还有不断扩张且内卷的社会视野, 形成构图之总略,依了当代批评的惯性,贸然去读解,担 心误会了他的创造力和雄心。 为甩脱20世纪的历史沉疖,当代诗的主流观念,倾向 于信赖轻逸语风之中的偶然性,借用钟鸣对张枣的评价, 为了在母语的“笼子”里不致僵毙,写作者不得不“病态 地跳来跳去”,分衍、折射、变形,寄希望于俄耳甫斯式 的神话,以求“我们的突围便是无尽的转化”。这种颓废 的即兴美学,诗人和读者大多喜闻乐见,顺带助长了人格 上普遍的随性、不稳健。余肠写过长文辨析钟鸣的张枣论 ,清楚其中的困境。他自己写诗作文,走的则是一条相反 的路,一开始就与各类“妙悟”、“奇境”诗学无涉,诗 集《还乡》用了近十年时间写出,用思过深、用力过猛, 在任何轻巧的环节上,似乎都不得其法,也因“选址明确 ”而兀立于渴望成为“同时代人”的同代人之间。 “选址明确”意味着,他要自觉进人一个“狭窄的有 限领域”。在诗集后记里,余肠也声称要掐灭所有缠绕的 电线,不理睬头上的“诗歌鸟儿”,全力对付自己身体里 无法排除的乡村毒素:考上大学后的生活是一个主动或被 动遗忘的过程,可无论是后来与之撕扯不断的生活,还是 为我的自我感受寻找切实的判断基石的,仍然是那个脏兮 兮的,又小又破的村庄。所以它还是来了。其实一直就在 我的身边,生活里或梦中闪烁。 一旦它来了,它就以其血淋淋、轰隆隆的声音开进了 我的眼睛、耳朵、皮肤里;它也在翻搅我的肠胃,拉拽我 的神经;它迫使我去看、去想,某些时候为之失眠,在我 力图割断与它的脐带尽力溶进城市节奏、诗歌的写作也试 图朝向高贵的时候。但它的血淋淋、轰隆隆,其实是以溃 散的面目出现,有些嘈杂、混乱、喧闹,又不失荒诞、野 蛮,甚至滑稽,掺杂着人体内野兽的咆哮,而孩子长长的 啼哭与猪抢食的声音也不时突出来。有时候那一片板结郁 积的旷野也以骇人的沉默堵在眼前。而我的生活、感情也 与那片混杂的土地越来越血肉相连、筋骨拉扯。 ——《还乡·后记》 我自己没有乡村生活的经验,没资格评价他书写的现 实,但出于关联的兴趣,也胡乱读过一些乡土变迁之类的 报告和学术,知道“三农”学术以及“三农”文学,早已 汹涌成潮,包括近两年春节过后,总会有好事的作者,在 拉杂回乡记中穿插乡愁与批判,凑合出一代新市民阅读的 热点。余肠的写作其来有自,却从未刻意与潮流无关,对 于当代隆隆作响的乡村学说,他下过工夫,对资本下乡、 土地流转、阶层分利与分化、组织溃败与身心枯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