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军事医科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32
折扣购买: 30岁后男人的养生经
ISBN: 9787802452282
陈德夫,预防医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参与过多个国家医学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曾翻译和撰写了数十篇医学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医学杂志上。常年从事医学保健、疾病预防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将国内外有关疾病防治的最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产生了积极效果。
疲劳诱因 在临床上,疲劳分为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两大类,我们涉及的主 要是生理性疲劳,它包含下列内容: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疲劳和混 合性疲劳四种。生理性疲劳是如何引起的呢?原来,当人体在持续长时间 、大强度的体力活动时,肌肉(骨骼肌)群持久或过度收缩,在消耗肌肉内 能量物质的同时,产生乳酸、二氧化碳和水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又 被称为疲劳素)如在肌肉内堆积过多,就妨碍肌肉细胞的活动能力。疲劳素 进入血液并运动全身,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产生体乏无力以 及不快的感觉,并对工作失去兴趣,疲劳就产生了。 当我们投入全部精力时,如果工作时间持续过久,自身也会感觉疲倦 ,这是体内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不应求的结果,也是脑力活动中产生 的疲劳堆积造成的。我们长时间读书写字,常会感到头昏脑涨,记忆力下 降,思维变得迟钝,这就是脑力疲劳。 心理疲劳是细胞活动因心理因素所导致的疲劳或称心因性疲劳,与体 力疲劳和脑力疲劳不同的是,它一般不是发生在劳动或学习进行之中,往 往在刚刚开始甚至还没有开始时,就出现了——觉得很累,不想活动,对 劳动或学习失去兴趣,严重者还会感到厌烦。所以有人提出:心理疲劳的 人不是不能做或不能学,而是不愿意做或不愿意学。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这种现象:有些人刚上班,还没干活儿就已觉得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甚 至心烦意乱;有些人刚上课,手一拿起书本就觉得头昏、厌倦,打不起精 神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心理疲劳。 此外,还有综合性或称混合性疲劳,几种疲劳同时存在。最常见的是 体力疲劳与脑力疲劳并存。当然,体力疲劳也可与心理疲劳并存,其形成 的原因较为复杂。 因此,那些成天疲于奔命、不会休息的人常常与疾病为伍。一些严峻 的事实告诉我们,各种原因导致的疲劳有增无减,成为压在很多男人身上 的包袱。 过度劳动 一般来讲,30岁时的男人正处在人体发育完全而没有衰退的时期,精 力充沛,体力旺盛,思维反应敏捷,事业上也渐入佳境。不过,如果与20 多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相比,30岁男人的身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如果 他们再不注意自己的健康,任由自己的身体透支,他们的健康就会受到潜 在的影响。保护大脑、延缓大脑的衰老,因为这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充沛 的精力,男人更应如此。据美国一个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男人大脑细胞的 死亡速度比女性的快两倍,而且这些细胞与推理、逻辑等有关。因此,社 会上男性患老年痴呆的比较多。 心理学家提出,累是指人们连续工作或学习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状 态。人处于这种状态,会感觉乏力,懒惰,不爱讲话,出现头脑发涨、记 忆力下降。若长期过度劳动,必然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于是头昏、头痛 、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将接踵而来,最终很容易发展 为神经衰弱。所以,累也是一种自我感觉。或许我们很多的时候,没有力 量干稍微重一点的体力活,即使干往往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有的人甚至 刚刚开始干,就会感觉疲劳。那些收入丰厚、令人羡慕的白领们的生活也 不是那么轻松惬意的,为了自己体面的工作,他们有忙不完的应酬,时间 总是安排得很满,那才真叫累。 生活中的很多男人常常不注意科学用脑,习惯开夜车,长时间的用脑 过度,导致大脑细胞受损,记忆力下降,代谢出现紊乱,容易罹患慢性疲 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从古代开始就有了,很久以来,在医学上也没 有合理的解释。1988年美国医疗界才给这种症状下了一个定义,即“慢性 疲劳综合征”(CFS)。表现出来的症状是:突然出现极端的疲劳状态,延续 六个月以上,反复出现微热、咽喉疼痛、淋巴腺肿大、肌肉疼痛、体力下 降、头痛、精神错乱、记忆力减退、视觉障碍等症状。现在的人们常把这 种状态称为“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或“亚健康状态”,临床医生们则 解释为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神经官能症等,多属于中 医的虚症,或虚实夹杂症。有关专家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城市对2000位 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66%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或白天 打瞌睡的现象,经常腰酸背痛者占62%,一干活就累的人占8%,脾气暴躁或 焦虑者为48%。尤其是从事科研工作的男性更面临着过度疲劳的严重威胁, 即:疲劳不是病,却能要人命。 综上所述,无休止的生活压力和过度劳动使他们疲于奔命。长此以往 ,这种超负荷的劳作早晚会使他们的身体出现问题。 日本人素来被称为“工作狂”,敬业是戴在他们头上的光环,但同时 日本一些公司的员工工作时发生猝死的大有人在,造成这种英年早逝的原 因就在于当前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市场竞争激烈,怀有巨大精神压力的 日本人拼命工作,大大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所致。据说在1995年一年内, 日本著名的精工公司、川崎制铁公司和全日本航空公司等12家大公司总经 理相继突然去世!令人震惊又颇为费解的是,在男子平均寿命高达75岁的 日本,生活医疗条件又十分优越的大公司老板,竟大多在五六十岁猝然逝 去。他们为了公司的生存或养家糊口,上至经理下至普通职员都在拼命地 工作,长期休息不足。许多人即使在业余时间,也频频参加与公司利益有 关的社交活动。下班后,他们差不多每晚都得去参加一两次酒会,高热量 食品吃得太多,酒喝得太多,而休息时间过少,疲劳不能及时消除,时间 久了,势必“积劳成疾”。P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