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白山
原售价: 192.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胜因(毛泽东靠什么统一大陆上中下)
ISBN: 9787552905519
武更斌辽宁省盘锦人。1967年出生于天津大港油田。另著有《兵法权谋与经济竞争》、《军事艺术与企业领导》、《孙子百谈》、《义勇军抗战史》等多部著作。
这也就是承认了当时属于开辟时代的辛亥革命党 人,不仅在客观上找不到共和制的社会基础,而且他 们自身的素质和行为方式,也难以摆脱传统的观念和 行为方式,也就难以找到社会改造的动员对象和适应 其时的动员方式。 由于是中围社会的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革命者, 辛亥革命党人是没有现代变革经验的革命者,他们误 以为革命不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而只需要进行 简单的社会动员即可和平有序地完成。因此孙中山制 定的民生主义,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实施国家政 策,努力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建设。而对当时中国社会 至为重要的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则认识不足,只是试图 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抑制地主阶级的力量,为国家 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而不是直接调节地主和农民的关 系。因此孙中山的革命纲领主要是政治动员,而没有 利益动员。革命对谁有利?革命又能使谁得到真正的 实际利益?革命又会引起什么样的包括经济结构在内 的社会变动?都只有一些粗糙的理论性的假设,而没 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帝 制被推翻,但革命并没有给最底层的劳苦人民带来任 何利益和好处,除了知道皇帝被推翻之外,基层民众 的生活没有任何改观,民众在极为失望之余,对孙中 山领导的革命自然也就更为漠不关心。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他的伟大在于他是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革命者,2000多年的帝制在他手 中终结。但孙中山实际上也是主张改良的。例如辛亥 革命之后,袁世凯执政时,他就希望同盟会——国民 党去从事社会改良的活动。护国运动结束后,同样如 此。也就是说,他只主张政治体制的革命,而不主张 经济体制的革命,因此也可以说他是半个革命者。而 且他每次改良的行动,都遭到腐败政治的阻挠,迫使 他不得不再次走向革命,这是他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 原因。 在这一点上,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改革 者身上浓重的书生气,说明他们对中国社会关系的认 识还很浅薄,只是单纯的理论推理,因此也就不可能 提出成熟的、真正可行的变革方案。他们不了解革命 和变革都需要协调复杂的社会关系,要有社会力量的 支持,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一纸命令和少数人的努 力,那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同时也说明,以孙巾 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党人还没有意识到改造当时现有 的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性,更谈不到上决心改造当时 的社会秩序。 当时的中国社会,资产阶级虽然在政治上、经济 上已有所表现,从和平的立宪运动到一度附和革命, 但他们的领袖同样是从过去的士大夫阶层脱胎而来, 是以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从事经济运动的儒商。他们致力于呵护新经济还有 力不从心之感,根本不会有什么力量去支持革命。到 1913年底,全国的工矿企业也不过区区706家,投资 额11775万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40亿元,不 过是现在一个不算很大项目的投资额。这样的经济力 量,根本就不可能意识到关系全国绝大多数人的土地 问题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何况他们自己也有传统的土 地利益和社会关系。而且从人数上说,这时的资产阶 级简直算不上是一支阶级力量。加上这时的革命党人 同样是刚刚从科举制度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仍然生活 在传统经济环境之中,同土地的关系十分密切,前一 个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现代意识还很有限,后一个特点 决定了他们很难去牺牲包括自己利益在内的传统利益 ,这两个特点结合在一起,决定了革命党人不可能意 识到当时的中国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问题,对于土地 关系现代化的方案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孙中 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可能以土地改革作为当时社会动 员的手段,即以经济利益的动员来做政治动员的基础 ,这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局限。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