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99.80
折扣价: 59.90
折扣购买: 战争事典074:二战德军部队战术武备手册
ISBN: 9787516834060
小小冰人, 知名军事历史译者。从事二战史的研究与翻译十几年,翻译战史类作品近50部,包括《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空中英豪:美国第八航空队对纳粹德国的空中之战》《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普鲁士之战:1944—1945》《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作战指挥:二战德军陆军实战指南》《从失败到胜利》等多部作品。
遂行进攻 1.总则 在二战中,德国人的大多数胜利都是以装甲兵团来实现的。德国人原先的闪电战战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在俯冲轰炸机的支援下,独立行动的装甲兵团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过去几年,德国人对这种理论做了大幅度修改。目前,德国人的进攻战术不如1939年时那么大胆,但此类战术背后的基本理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在德国人不再拥有强大的空中支援后,他们的装甲战术更多的是强调步坦协同。 自1939年以来,在德国人所有的大规模进攻中,主要突击力量都是装甲师。步兵师仅限于发起规模较小的局部进攻,或是在装甲师身后遂行扫荡。德国人从来没想过,以步兵兵团对固定防御阵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国人的战术一直是以装甲兵团迂回或包围敌军防御的主要地区,并用步兵从后方卷击敌军防御,或以集中的装甲力量正面突破敌军防御,实施著名的“楔子和包围”机动。 德国人在付出高昂的代价后学会了一点:集中装甲力量冲击敌军反坦克防御,在武器和射程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发动坦克战,纯属徒劳。此外,他们还明白了:在面对由反坦克炮构成的有效屏障时,如果没有其他兵种协助的话,大股坦克编队无法达成突破。因此,德国人认为必须重视坦克与装甲掷弹兵(也就是随同坦克行进的机械化或摩托化步兵)的合同战术。 虽然德国人的进攻理论非常重视炮兵的作用,但在实践中,炮兵支援任务却越来越多地交由坦克和突击炮来完成。尽管如此,德国人还是保留了以下原则:支援火力应当集中于狭窄正面,也就是坦克和步兵最有可能达成突破的地段。 实际上,进攻发起前,德军很可能无法发现敌军的某些抵抗点。因此,他们做不到彻底集中所有野战炮兵力量。这种情况让突击炮应运而生,且不断得到发展。突击炮的主要作用是在进攻中为步兵和坦克提供近距离支援—装甲和机动性让这款武器能比野战炮兵更加靠前地投入战斗。 德国人倾向于把野战炮兵营从野战炮兵团中分离出来(这种倾向非常普遍)。因此,他们很少能在进攻前集中大股炮兵力量—要实现这一点,需要高度集中控制。不过,德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以多管火箭炮的火力替代了炮兵的集中炮火(尽管火箭炮的准确度欠佳)。 德国人会明确区分从行进间发起进攻与从预设阵地发起进攻—后一种进攻更加常见。 2.机械化和摩托化力量的进攻 (1)进攻 在装甲力量的作战行动中,德国人强调“在决定性地点和时间集中投入有统一指挥的坦克和其他兵种的必要性”,而不太需要预备队。由坦克构成的打击力量,通常会作为进攻的第一梯队向前推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达成突破与打击敌军炮兵,而不是寻找和歼灭敌坦克(反坦克部队能更有效地对付敌坦克)。其他兵种的任务是协助坦克前进,特别是消灭敌军的反坦克兵器。这种诸兵种合成力量的最小战斗单位是连。 装甲排、装甲连与装甲营的基本队形是单路纵队、两路纵队、楔形和倒楔形队形。用于特定任务的队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形条件和敌军抵抗力量。德军装甲排通常编有一辆指挥坦克和两个装甲班,每个装甲班配有两辆坦克。 装甲团通常遂行波次进攻,具体方式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装甲团呈梯次纵深配置,一个装甲营位于另一个装甲营身后,团长位于两个装甲营之间。这种进攻方式的优点是正面宽大(1100码左右),指挥官能在进攻中与部队保持紧密联系。此外,梯次纵深配置的纵深通常在3000码左右。两个装甲营会先后投入进攻,穿过己方步兵大约需要半小时的时间。 第二种,两个装甲营并排投入战斗,但这需要由另一个装甲团构成后续波次。这种队形的缺点是正面过于宽大,团长无法观察麾下部队的状况,且没有可在关键时刻投入的后备力量。采用这种进攻方式时,进攻通常会分成三个波次遂行。 第一波次冲击敌军反坦克防御和炮兵阵地。 第二波次为第一波次提供掩护火力,尔后打击敌军步兵阵地。部分装甲掷弹兵位于坦克前方、旁边或身后,他们会在尽可能靠近敌人的地方下车。第二波次的目标是残存的敌军反坦克阵地、重型步兵支援武器阵地,以及阻挡步兵前进的机枪巢。 第三波次则是在其他装甲掷弹兵的协助下,遂行扫荡任务。 德国人现在经常把三个波次缩减成两个波次:第一波次迅速冲过敌军阵地,径直攻往敌军炮兵阵地;第二波次彻底粉碎敌军前进阵地,肃清第一波次没有消灭或第一波次通过后重新恢复的抵抗。 装甲师辖内部队在发起这种进攻时的典型队形如下:第一波次沿2000—3000码左右的正面投入进攻(可能编有一个装甲营),两个装甲连向前推进,突击炮营辖内部队在翼侧提供支援。第一波次身后通常跟随一两个搭乘半履带装甲车的装甲掷弹兵连。第二波次位于第一波次身后150码左右,以排成同样编队的第二个装甲营构成,紧随其后的是由半履带装甲车运送的其他装甲掷弹兵—再往后一段距离,就是乘坐卡车的装甲掷弹兵。反坦克炮掩护翼侧—他们通常会分成一个个排投入战斗,以逐次跃进的方式前进。炮兵前进观察员会乘坐装甲车跟随第一波次前进,而炮兵支援部队的指挥官则通常和装甲部队指挥官一同行动。突击炮部队一般也伴随第二波次行进。 坦克利用火力和运动交替掩护前进,中型或重型坦克会占据只露出炮塔的发射位置,以火力掩护速度更快的坦克前出到下一处有利位置。随后,快速坦克再以火力掩护中型或重型坦克前出到下一个跃进点。 一旦第一波次到达敌军前进防御后方,就会径直向前,打击敌军炮兵。攻克这些阵地后,坦克力量就会在炮兵阵地后方重组—要么准备发展胜利,要么在合适的地带构成环形防御阵地。 装甲部队指挥官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亲自指挥战斗队和纳入他麾下的其他兵种(装甲掷弹兵、炮兵、工兵、反坦克部队)。德国人知道,统一、强有力的指挥是一切军事行动的重要条件。不过,执行某些任务时,装甲部队也会纳入其他兵种—这种情况下,上级会在制订最终作战方案前征询装甲部队指挥官的意见。 (2)步坦协同 敌人利用天然或人为坦克障碍据守精心构建的阵地时,德国步兵会在坦克前方遂行进攻,负责肃清通道。步兵的任务是: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和支援武器的火力,在身后坦克和自行式武器的额外支援、掩护火力加强下,渗透敌军阵地,消灭对方的反坦克武器。 只有在消灭敌军的反坦克武器后,坦克才能投入战线,发挥最大的效力。 在敌军阵地前方的坦克障碍已肃清,预计敌主防御阵地纵深没有其他坦克障碍的情况下,步兵可以跟随装甲部队一同突破。这种情况下,步兵遂行进攻的方式,与没有坦克协同时一样。重型步兵兵器随时准备打击有可能新发现的反坦克阵地。特别重要的是,梯次配置翼侧部队并投入重型兵器,掩护敞开的翼侧。 大多数情况下,步兵会紧紧跟随坦克,充分利用坦克的火力和它们给敌军防御造成的“瘫痪效应”。德国人通常用坦克或运兵车把步兵运到进攻出发线,以保护步兵并加快他们的前进速度。步兵在最后一刻下车,主要携带轻型自动武器投入战斗。而坦克则以交替掩护的方式逐次跃进,侦察前方地形并为下车的步兵提供掩护火力。坦克不会减缓前进速度以便步兵伴随左右,而是会独自向前并在隐蔽处等待,直到步兵跟上。地形无法提供足够的掩护时,坦克应当以最快的速度通过。 步兵会组成小股队形,在重型步兵兵器和坦克火力的掩护下向前跃进。他们会远离单辆坦克,因为这些战车会吸引敌人最猛烈的火力攻击。 装甲连和步兵投入进攻时,通常会在最前方部署两个排,另一个排跟在他们身后,而第四个排则担任预备队。各坦克之间通常间隔100—120码。坦克上的机枪一般打击1000码内的步兵目标,而坦克炮则对付2000—2500码远的目标。 装甲掷弹兵乘坐半履带装甲车投入战斗,坦克与他们的协同—与纯粹的装甲编队采用的战术类似。因为半履带装甲车不仅是运兵车,也是战斗车辆。地形有利于坦克战的情况下,第一波坦克打垮敌军阵地后,乘坐半履带装甲车的装甲掷弹兵紧跟第二波次投入战斗(他们会排成又长又窄的队形)。达成渗透后,装甲掷弹兵的主要任务是消灭第一突击波次通过后残存的敌军阵地。 德国人以坦克、步兵、工兵组成的战斗群进攻敌人的碉堡,并由炮兵提供协助。进攻掩体的德军战斗群,一般编有一个装甲排和一个步兵排,并获得一个工兵班加强。战斗群对付敌军碉堡前,炮兵会朝相邻的碉堡发射高爆弹和烟幕弹,以此隔开对方。同时,他们还会炮击各碉堡间的地带,遂行反炮兵连火力。然后,获得火力掩护的战斗群会逼近碉堡,而其他步兵部队则会进攻盘踞在各座碉堡间地带的敌人。 一个装甲班以直瞄火力轰击碉堡,特别是打击碉堡观察孔和武器射孔,掩护其他装甲班和步兵排前进。第一个装甲班尽可能停在隐蔽处,掩护第二个装甲班推进。 战斗群到达碉堡周围的铁丝网时,两个装甲班会执行不同的任务。一个装甲班留在碉堡前方,几辆坦克驶入可俯瞰整片地带的位置,提防敌人的反坦克炮和机枪阵地。另一个装甲班(碉堡装甲班)碾过障碍物,让步兵和工兵逼近碉堡。随后,碉堡装甲班从近距离朝碉堡开炮,而步兵班则占据周边地带,掩护工兵用炸药炸开碉堡入口。 (3)炮坦协同 坦克进攻的准备和成功实施,炮兵支援至关重要。只要步兵和装甲部队在同一条战线上战斗,就应当统一指挥整个炮兵力量,控制炮火。坦克突破敌军前沿防线后,“指定用于支援装甲部队的自行火炮和其他炮兵营,应当置于装甲部队指挥官的指挥下”。 德国人认为,炮火决不能妨碍突击势头。因此,最猛烈的炮火必须落在坦克前方或坦克作战地带外。进攻开始前,炮火准备的任务是摧毁或至少压制敌人部署在接触线与团属预备防线间的反坦克防御。持续的反炮兵连火力,可以阻止敌人炮击坦克集中地域,破坏装甲力量的进攻准备。 装甲部队投入进攻前,炮兵的任务如下: 以反炮兵连火力打击敌炮兵、对方部署的阵地,控制装甲部队进攻需要穿过的地带。 集中炮火打击敌坦克集中地域。 以扰乱炮火打击敌反坦克部队驻扎或有可能驻扎的所有地域。对己方坦克无法采取行动,但会遭到对方有效打击的地域施以最猛烈的炮火。 校正炮火,以高爆弹轰击可能存在或控制进攻地段的敌观察所。进攻开始后,应当以烟幕弹遮蔽这些观察所。 相关经验教会德国人,坦克进攻期间的翼侧是最脆弱的。因此,他们赋予炮兵和火箭炮部队的任务是:以高爆弹和烟幕弹弹幕掩护翼侧。 装甲部队进攻期间,炮兵的任务如下: 反炮兵连火力。 遮蔽敌人的观察所。 随着进攻的发展,持续打击敌人的反坦克防线,特别是进攻地段后方和翼侧地区。 以烟幕弹遮蔽己方进攻的翼侧,压制敌步兵和后方地域。 阻滞敌预备队,特别是敌坦克的运动和展开。 德国人强调,林林总总的任务决不能分散力量。炮兵的主要任务,始终是消灭敌人的反坦克兵器、坦克和炮兵。 进攻期间,指挥官和炮兵联络组在炮兵与装甲部队间建立联系,炮兵联络组通常跟随第一波次前进。可能的情况下,装甲观察所里的炮兵前进观察员应跟随最前方的部队一同前进。德国人给装甲部队安排的权宜之策,是让先遣坦克带上一名炮兵前进观察员。但经常发生的情况是,由坦克组员充当炮兵观察员—他可以呼叫炮火支援,并在必要情况下指引炮火转移。 ·解封二战时期的限制性资料。 ·基于美国陆军部出台的《德国军事力量手册》进行整理、精简和归纳,辅以丰富的示意图、清单表格、技术参数进行说明。简明扼要,直取精粹。 总结了当时德国陆军的作战战术、制式武器和各类装备,可谓是将对手研究了个透彻,也可以从侧面了解盟军在出战前做了怎样完备的情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