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妇女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4.50
折扣购买: 有吸收力的心灵
ISBN: 9787512703568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位女医学博士,是教育**一位享誉**的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也是**位“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近百年来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是20世纪**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她的教育作品被译成40多种文字,在世界许多**都成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是设立了蒙台梭利培训机构,蒙台梭利学校*是遍及110多个**。对于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中国读者*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 关于从出生起就开始的“终生教育”这一课题,我有必要进行*加细致 的说明。 甘地是世界**的民族**。他不但提出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还 指出教育的核心问题应当是捍卫生命。这是一位社会和精神****次提出 这种观点。科学的教育观认为,一个人应该终生都接*教育,这是**有必 要的。而且,近百年来发生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终生教育能够让人获得 成功。然而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一个**部门愿意接纳这种观点。 当今的教育只重视方法、目的以及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却没有对人本身 进行任何思考。在各个**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一个是从人们一出生就开始 帮助和保护他们发展的。这样的教育理念违背了生物学和社会生活的规则, 所有正在学习的人都与社会相隔离。 大学生不但要遵守学校的校规,还要遵照相关部门制订的教学大纲。可 以说,一直到*近,大学依然没有把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因素作为教育的 重要要素进行考虑。 如果一个孩子由于吃不饱或者听力、视力上有问题而影响了学习能力的 发展,那他只能甘于得到低分。虽然现在儿童身体方面的缺陷已经引起了人 们的重视,但是人们只是从生理保健的角度进行了关注。那些不健全或不合 理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思想的影响和伤害,始终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 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教育运动”正在向课程设置的数量这一问题发起挑 战。人们努力通过运动来减少课程的数量,希望减轻学生的大脑负担。但是 ,这个运动并没有触及“怎样才能让儿童轻松学习”这个问题。大部分主管 教育的部门只关心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却无视学生的思想已经*到了严重 的禁锢和扭曲。假如某个学生对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或对自己深有感触的政治 问题有所反应,相关的**机构就要发出要求年轻人避开政治的命令,让他 们全神贯注于学习。当学生离开学校时,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无法 对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作出正确判断。 已有的教育体制跟社会生活十分疏远,它们之间的距离极大。就像社会 生活和它所产生的问题跟学生没有一点儿关系一样。教育界就像一座孤岛, 里面的人都过着与世隔*的生活,而且准备一直这样隔*下去。如果一个大 学生因为得了肺结核而死去,在他生病期间,学校既不关心也不伤心。可以 说,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可是在学生的葬礼 上,学校却会突然表现出关心和伤心的情绪。这实在让人感到诧异和悲痛。 有些大学毕业生在进入社会的时候,会感到**紧张,甚至有无所适从的感 觉,认为自己会成为家庭和朋友的负担。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指望教学 机构接纳这个观点。那些各式各样的规定就已经证明了他们这种超然的态度 。这些规定让教育机构只考虑学习和考试,然后通过考试向学生颁发文凭或 授予学位。它们不允许教育机构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这就是所谓的现代社 会的学校教育取得的*高荣誉。 与此同时,社会问题的研究者发现,大学毕业生和其他一些取得文凭的 学生对未来的生活丝毫没有做好准备。不仅这样,他们有效地参与社会工作 的能力也大大削弱了。有关资料表明,有精神问题的病人、罪犯和异端人士 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社会学家呼唤学校在这方面进行努力,但是学校对这 些问题却并不关心。学校还处在古老的传统影响之下,不愿轻易改变自己。 **的教育方式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只有外界的压力才能改造和弥补 它所造成的缺陷。 教育要以人为本 那么,从出生到六七岁这一阶段又是怎样的呢?官方的学校系统对这个 阶段并不关注。于是,学前教育就随之出现了。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教育 被**排除在了管辖范围之外。的确,新生儿在学校里能做些什么呢?不管 在什么地方,官方教育管理部门都很少为学前儿童专门建立学校。这些学校 往往是由非官方的组织来管理的,并带有一定的慈善色彩。人们还没有把保 护儿童的心理当做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关注。社会还持有“儿童是不属于** 的,而应该属于家庭”这一观点。 尽管婴儿在出生后**年的这个阶段已经*到了充分的重视,但是还没 有人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关于具体措施的建议。人们只是由于认识到应该对家 庭生活进行指导,才提出对母亲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却没有意识到家庭 始终不是学校的组成部分,而是属于社会的。因此,人的个性和对人个性的 关注被割裂了。一方面,属于社会又与社会隔离的家庭被人们所忽视;另一 方面,包括大学在内的学校又不向社会敞开大门。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 一致,社会对生命的关怀也不足,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到了忽视。对此,人 们一会儿向学校求助,一会儿向家庭求助,一会儿又转向大学寻求帮助。同 学前教育一样,大学也被当成另一种类型的学校,被视为学校教育的*终阶 段。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一些新近兴起的社会学科都已经认识到了这种隔 离状态的弊端。可是,它们的研究还是处在“教育的象牙塔”之外。所以, 现在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能够为人的发展提供真正帮助的教育体系。依靠教育 来帮助人们实现发展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理念,但它在社会上还没获得普遍的 认同。人类文明应该及时地对此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人们已经有了对这种措 施的构想。批评家能够很容易地指出我们现有状况中的欠缺。研究者也已经 知道了人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现在万事俱备,我们要做 的就是付诸实践。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以上所有的观点。教育不应该只停留于课程 表,而要同人的具体情况相适应。按照这个理论,新生儿的教育一下子变得 重要起来。的确,新生儿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根据常理,我们是无法对他们 实施教育的。我们只能在饮食等*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上满足他们。可以说, 他们只能成为我们观察和研究的对象。我们研究他们的目的是探寻生命的规 律。假如我们要为生命的发展提供帮助,首先就应该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 可是,仅仅了解生命的规律还不够,这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心理学的领 域。 我们应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进行广泛宣传。这样,教育才能呈现出 崭新的姿态,才能充满**地向全世界宣告:“这就是生命的规律,它们是 人类生命的‘人权宣言’,是广泛适用的普遍真理,我们不能忽视它们,我 们必须按照这个规律行事!”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