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62.40
折扣购买: 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增补本上下)
ISBN: 9787532147656
曹锦清,著名社会学家。1949年生,浙江兰溪人,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社会学教授、博导。主要著作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国单位现象研究》、《平等论》、《黄河边的中国》、《中国七问》等。其中《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成为观察研究中国当下农村社会的最权威、最流行的作品,并荣获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奖”,2005年其英译本出版。
5月12日 用何种方式进入调查现场 在车站月台与前来送行的妻子话别。清晨6时30 分,138次快车 载我驶往中原调查的大本营——河南开封市。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自古为华夏腹地。《尚 书·禹贡》序列九 州,豫州独处中央,故名“中州”。因大河纵横、平 原广阔,又称“中原”。 这片松软肥沃的土地,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据考古学家说, 河南新郑县裴李岗发掘的村落遗址,是我国目前最早 的村落遗址,距今 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河南汤阴白营发掘的村落 遗址内已有水 井,它证明距今4000~5000年间,我华夏民族已进入 “井耕文化”阶 段,井对村落与农业的意义,无论如何估计也不会过 高。这次河南之 行,仿佛有一种“回归故里”的感觉。我要亲临黄河 ,聆听她的千年倾 诉,我要踏上这块古老的黄河冲积平原,看看至今依 然从事农耕的村民 与村落。 不过,这次中原之行,并非那么轻松愉快。能否 完成上海现代管理 研究中心托付给我的调查任务,说实在的并没把握。 要对中原农民、农 业、农村以及村、乡、县地方政权之现状作一综合性 考察,以一人之力实 有不胜重负之感。且不说观察、访谈式的调查方法本 身的局限性,关键 的问题在于,如何顺利地进入调查现场。 我曾考虑过两种进入调查现场的方法:一是获取 一份通行全国的 记者证,凭记者身份进入调查现场。但几经努力,无 法取得记者证。再 说,单凭记者身份就能随意走进村落与农户吗?单凭记 者身份,就能从 乡、村官员口中获取我所要的真实资料吗?肯定不行。 二是与中央或 省的有关党政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而后自上而下地 进入调查现场。这一方法我曾试用过,但效果甚差。 凡官方色彩过浓 的调查,往往有两个弊端,其一是大量的时间耗在各 种官场的应酬上, 其二是上级官吏的陪同本身会干扰调查现场,从而收 集不到客观真实 的调查资料。 那么以何种新的办法进入河南乡村的调查现场呢 ?这个新办法就 是我们中国人最为熟悉并习惯了的老办法:沿着私人 的亲情朋友关系 网络进入调查现场。我的1988年到1990年的浙北乡村 调查,就是利 用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调查方法。我与我的学友 都是浙江人,我 们的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辈就生活在浙江乡村, 在我们故乡有许多 亲友及其延伸到各地的亲属关系。然而在中原地区却 没有现成的亲情 关系可资利用。在河南,我的唯一的社会关系资源只 有开封河南大学 的三位朋友。 现在河南大学管理系任教的徐义明是我大学的同 班学友。现任 “河大”学生处处长的孟庆琦是徐义明的世交,岳梁 是他俩的同事与朋 友。1995年11月间,徐陪孟、岳来上海,与我深谈数 日,皆有相见恨晚 之感。当时我便对他们谈及我的河南调查计划与方法 ,他们表示将鼎 力相助。三人辞别之际,还赠诗一首: 为求真经来沪城,学府深处访仁兄。 滔滔纵论经世事,侃侃横议纬宙情。 赐教真知并灼见,引见名人与高僧。 借得东风鼓征帆,来年报答在汴京。 诗本身之优劣姑且不论,然真情厚意溢于言表。 “涓滴之恩,涌泉 相报”,这是中原人士的美德。我相信他们会倾全力 协助我的河南调 查。我的忧虑是,单凭他们所提供的“关系网”,能 否把我带到我所想 去的调查现场呢?中国人习惯的交往方式是:“亲戚的 亲戚,也是我的 亲戚;朋友的朋友,便是我的朋友。”据此,私人交 往的关系网是可以无 限地向外延伸的。所以,我只有到开封再作商量了。 过多的忧虑实属 徒劳。 列车向北疾驶,我无心观赏沿途的风光,便与邻 座的几个上海人聊 起天来。其中两人是“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在上 海某船舶研究所工 作,经常出差,对正在急剧变化中的社会有较多的感 受与体会。他们从 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谈到中原人表达感情的待客之道 ;从国有企业的 衰败,大批职工的下岗失业,谈到“穷庙富方丈”的 现象;从地区间的贫 富差距谈到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从社会治安的恶化 ,谈到党政腐败问 题。总之,无话不谈。中国的古训是:“逢人只说三 句话.未可全抛一 片心。”这在聚散匆匆的“旅途朋友”间未必适用。 这场由政治家自觉 发动的改革,如今似乎走上了自发的道路。由改革引 发出来的社会自 发力量,如今已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冲击着社 会各阶层的生活秩 序与观念。政治家们试图将各种盲目的、自发的社会 力量纳入政策法 令的预设轨道,思想家们则试图从理论上去认识它们 。但处于社会急 速转变过程中的广大民众只有感觉、情绪与纷乱的识 见。理论必须源 于这些普遍的感受、情绪与意见,同时又必须高于它 们。所谓“高于”, 一是说理论是用概念判断组织起来的感觉与思考,二 是说理论还得揭 示其原因及实现之途径。这里又涉及到社会调查的方 法与意义问题 了。社会调查的目的是收集社会事实。但社会事实不 同于物理事实, 因为所有社会事实都是由有感受、有思虑、有欲求、 有激情的人参与的。 当我们分析任何一个社会事实时,应将其区分为社会 事件与社会心理 两个方面。在闲聊式的访谈中,“受访者”并没有意 识到自己在“受访” 而谈到许多社会现象(社会事件)。但他们为什么谈这 些社会事件,怎 样谈,他们对这些社会事件有怎样的主观评价,则属 于社会心理的调查 范围。在我看来,社会心理比社会事件更为重要。同 时,“向下”的社 会调查与“向上”的理论概括,实质上是同一条路, 不明此理,便不是一 个合格的社会研究者。 晚九十时,车到开封,我与这几位旅途朋友握手 话别。其中一人对 我说:“与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他们不是在恭 维我,而是对理论的 尊重,虽然我的那点理论也是支离破碎的。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