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百花文艺
原售价: 1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国人的礼俗/殷登国说民俗
ISBN: 9787530656938
殷登国 ,笔名商都,1950年生于台北,祖籍江苏扬州,台湾在大小写历史系毕业,现旅居加拿大。平日喜欢阅读,举凡历史、文学、笔记小说、民俗掌故、美术方面,均广泛涉猎,著作等身。我社曾已出版过殷登国先生著作《人之大欲》、《中国的花神与节气》,并即将推出《东西文物趣谈》和《草木虫鱼新咏》等。
婴儿满月时请酒祝贺的礼俗,至迟在唐朝时就开始流行了。《新唐书 》卷三高宗本记:“龙朔三年七月戊子,以子旭轮生满月,大赦,赐酺三 日。”又唐史记载:安乐公主生男孩,满月这天唐中宗、韦后到安乐公主 家探望道贺;唐人李峤有《长宁公主满月侍宴诗》,是李峤在参加长宁公 主生子满月的酒筵上写的祝贺诗,都说明了唐人已开始为满月之儿女庆贺 了。 宋朝时,人们在儿女满月这天要举行“洗儿会”,外公外婆要送彩画 钱或金银钱、各种干果,以及彩缎、珠翠等物到女婿家,女婿也事先散帖 子邀集亲友在儿女满月这天来参加洗儿会,把满月的小孩放进盆里略略洗 擦一番,而后将金银铜钱、各种干果往盆里丢,称为“添盆”,以祈求婴 儿长寿。洗完之后,还要请剃头师傅来将婴儿的胎发剃尽,剃下来的胎发 不能乱丢,要用小金盒或小银盒装起来,盒子外头还用彩色丝线绑紧拴牢 ,这些规矩都要确实遵守,否则会对婴儿不利。 后人把“洗儿会”挪前,在婴儿初生第三天就举行了,称为“洗三朝 ”,前面已经介绍过,此处不再赘言,但是剃胎发一俗仍旧在满月这天举 行。 当代民俗学专家郭立诚女士,在其《中国生育礼俗考》一书上说:北 平俗例,男孩子生后整三十天是满月,女孩子生后二十九天就算满月了。 满月那天要请满月酒,也要给婴儿剃头。生儿请满月酒,古时称为“汤饼 宴”,因宴席上汤饼(即面条)为必不可少之主食。 来赴汤饼宴的宾客当然要送礼,多寡看与主人交情的厚薄而定,普通 是送钱。民初抗战前普遍是送两元,交情厚些就送四元,把钱装在红封套 里,封套正面写“弥月之喜”、“弥月之敬”或“长命百岁”、“福寿绵 长”、“福寿康宁”等祝贺词,左下方写“某某敬贺”。送东西则完全是 小儿用品,成套的小孩衣服帽子、成卷的布匹,还有包金与镀金的饰物。 这些饰物有长寿锁、镯子、寿星、八仙、铃铛、八宝等等。锁、镯子是要 佩戴在身上的,而且送小孩子的镯子一定要活口的,否则不吉利;寿星、 八仙、铃铛这些东西都是钉在帽子上的。 由于这些饰物的成色很差,几乎一大半是铜,买来的时候金光灿烂, 非常好看,经过一年半载,就会变黑,只能三文不值两文地卖给收潮银首 饰的人,所以请满月酒是件赔钱的事,但为了小孩光彩,大家还是摆几桌 酒席请亲友来热闹热闹,有钱的人家还请戏班子来唱戏,或请江湖艺人来 表演杂耍以娱嘉宾呢! 北平风俗,满月这天请理发匠到家为婴儿剃胎发(也有满月这天适逢不 宜动刀剃头,另选吉日剃胎发的),剃下的胎发不可丢弃,要用红布包好, 缝在小孩枕头旁边,据说这样小孩就不会被吓着了。 满月剃头之俗的起源,据说是因为胎发秽恶(因为婴儿出生时,是头先 出来需经过产妇阴道,而有此迷信;中国人还相信,初生婴长癞痢头,是 因为孕妇在怀孕期间的性行为所造成的),触犯了灶神,使灶神嫁祸于小儿 ,因此要早点把胎发剃掉。而满月时,产妇和婴儿已可下床出产房、自由 行动了,所以人们选择满月这天给婴儿剃胎发。清朝乾隆年问刊行的《古 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卷四。二医部汇考“小儿初生”条引“集验方”一书 说:“京畿初剃小儿头不择日,皆于满月日剃头,盖风俗所尚。前此产妇 未得出产房,满月即与儿俱出,以谓胎发秽恶,多触灶神,小儿不安,故 此日必剃头而出。” 北平俗例,婴儿满月以后,产母恢复正常生活,要选一吉日带婴儿到 外祖母家去,让两老看看自己的外孙、外孙女,俗称“挪臊窝”(因婴儿会 尿床,所以婴儿睡的床褥称“臊窝”)。产母离家出门时,把婴儿鼻头上涂 黑,回来时再把他的鼻头涂白,意思是出去时黑瘦,回来就变得白胖了。 在路上车子出城过桥时,母亲要轻轻叫着婴儿的小名,免得婴儿的魂没跟 来,走丢了(俗信城门和桥都有神,怕小儿魂弱,被神吓跑,没跟车子一起 走),挪臊窝一定要在日落之前回到家里(夜晚鬼怪出没,对小孩之魂魄不 利,也因此许多地方的风俗不带未满一岁之婴孩上坟祭祖)。婴儿来到外婆 家时,外祖母要给婴儿“挂线”,这是用白棉线一缕拴一个红包,挂在婴 儿脖子上,也就是送外孙、外孙女见面礼;用白线是希望小孩长命百岁(白 、百同音)。P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