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国际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0.20
折扣购买: 中国古典寓言菁华(精)
ISBN: 9787517603382
绪论 中国寓言文学概述 在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百花园中,有着一簇永远 盛开的奇葩,它就是古代寓言。寓言作为文学的一种 体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采用夸张、象征、拟 人等艺术手法,通过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幽默诙谐 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针砭某种社会现象,寄托某 种思想感情。 我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它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 ,来自民间的口头创作。大约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流 行于世。作为书面文学,它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期,迭 见于战国时代。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寓言,称为“先秦 寓言”。这时正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急剧变革的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迅速提 高,土地私有开始出现,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逐步被封 建制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农业和手工业飞快发展,商 业空前繁荣。经济上的变革必然反映到政治上来。这 一时期社会矛盾之复杂,斗争之尖锐,规模之宏大, 是前所未有的。有广大劳动人民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 矛盾,有新兴地主阶级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有 广大农民同新兴地主阶级的矛盾,就是没落奴隶主阶 级、新兴地主阶级的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矛盾 的焦点就是在旧制度崩溃以后,谁来掌握政权,建立 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以及与此相应的一系列问题,如 怎样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以统一全国,怎样总结当时 的生产和技术经验以促进生产的发展,等等。 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士”。“士”不是一个独 立的阶级,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各自依附于 不同的主人,又各自从所依附的主人的利益出发,设 计各式各样改造社会的蓝图,提出各种解决社会问题 的方案,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为了宣传 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政治主张,扩大影响,纷纷著书立 说,收徒讲学,四处游说,相互论战,形成了我国历 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为了申述己见 ,排斥异端,不仅要使自己的主张切合现实的需要, 理论符合逻辑规律,而且还要千方百计丰富自己的语 言,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战斗 性。于是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就被广泛地应用起来了。 人们用它说理,用它论战,用它揭露时弊,用它歌颂 光明。这就促使了寓言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我国先秦时代的寓言,大都保存在《管子》《晏 子春秋》《墨子》《孟子》《商君书》《庄子》《尹 文子》《慎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列子》《战国策》等古代典籍中。这一时期的寓言同 其他优秀文学作品一样,充分体现了先秦的时代精神 ,反映了先秦时代的社会面貌,触及了先秦时代摆在 人们面前的各种社会问题。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 简要的介绍。 第一,对统治者腐朽、没落思想本质的揭露和抨 击。 一种昂扬向上精神的树立,总是和对腐朽、没落 思想的斗争分不开的。统治者腐朽、没落思想的本质 都具有残暴、贪婪、愚蠢和虚伪的特点。先秦寓言中 许多篇章,对其痛加鞭笞。《宋王驰走》中的宋王, 他滥用职权,一连杀了三位忠于职守、反映实情的使 者。这个暴虐无道的昏君,最后受到了历史的惩罚, 落了个国破家亡、投车驰走的下场。《燕王诛臣》中 的燕王,派人去学习长生不老之术,学的人还没有来 得及学,教的人已经死掉了。事情的本身已经说明, 长生不老之术只不过是骗人的鬼话,然而燕王不仅不 醒悟,反而怒杀了派去学习的人。像这样昏庸、愚昧 的暴君,历史上何止一个。《竭池求珠》中的宋王, 是一个贪婪的典型。为了寻找一颗落在池塘里的宝珠 ,不惜把池水舀干。结果,不仅没有找见宝珠,整池 子的鱼也都死掉了。这则寓言把那无限贪婪的行径揭 露得淋漓尽致。《令吏求簪》中的周主,是一个十足 的蠢货,他故意把玉簪丢在一个地方,而让大家去找 。当大家找不见时,他“找”见了。他这样干的目的 ,是要大家把他奉若神明,尊敬他,惧怕他。其实他 的臣下早已识破了他那为人所不齿的诡诈手段。《三 石之弓》中的齐宣王,自己没有多大本领,却喜欢别 人吹捧自己能干。他的弓的拉力,只不过三石,而左 右为了讨好他,故意说是“九石”。他得意扬扬,自 视不凡,终身不明真相。 暴虐的统治者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绝不会对广大劳 动人民发慈悲。他们统治人民的手段之一是公开地掠 夺。正如《牛缺遇盗》中的强盗那样,他们的贪欲, 永无止境。他们对于善良的人们,公开要你的钱,要 你的东西,最后还要你的性命。《澄子亡衣》中的澄 子,自己丢了衣服,却嫁祸于人,硬说别人穿的衣服 是他的。当别人对他的无理纠缠进行反驳时,他理直 气壮地命令别人把衣服还给他,还诬蔑别人占了他的 便宜——因为他丢的衣服是夹的,而这件衣服是单的 。作者通过澄子的行径,把暴虐的统治者对劳动人民 巧取豪夺的伎俩,揭露无余。《卫人嫁女》通过卫女 出嫁后因积私房而被逐回娘家的故事,对那些一朝权 到手,便肆无忌惮地公开聚敛财物的官吏,进行了抨 击。《简子放生》更是揭露了这些人的假慈悲。他们 侈谈什么放生,实际上放生一个,目的是要害死一群 。在放生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需求。《枯鱼之肆》 进一步说明这些人是决不会发慈悲的,即使有斗升之 水可以使你活命,他们也不会解囊相助。不仅如此, 他们还要用好听的大话、空话欺骗你。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