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作者: (法)儒勒·凡尔纳|译者:陈筱卿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6.00
折扣购买: 海底两万里
ISBN: 9787539993379

作者简介

陈筱卿(1939-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翻译法国名家名著约1000万字,主要译有《忏悔录》《名人传》《地心游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等,并与李玉民合译了《基督山伯爵》。

内容简介

一 飞逝的巨礁 1866年出了一件怪异的大事,是一个没人说得清 、也无法说得清的怪现象,想必没人会忘记得了。且 莫说港口居民被种种流言弄得心神不定,内陆民众惊 诧不已,就连海上的人们也都感到震惊。欧洲和美洲 的商人、船东、船长、船老大、各国的海军军官,以 及这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对这件事表示极大的关注 。 确实,一段时间以来,有好些船只在海上与“一 个庞然大物”相遇。那是一个长长的梭子状物体,有 时泛着磷光,比鲸鱼的个头儿大,而且速度也比鲸鱼 快得多。 各种不同船只的航海日志对出现的这个庞然大物 都做了记录,说这个物体或这个生物速度极其地快, 动力极其地大,像是天生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 说它是一个鲸类动物的话,那它的体积比当时科学所 分类的所有的鲸鱼都要大得多得多。无论是居维叶① 、拉塞拜德②、迪梅里先生③,还是卡特尔法热④, 都不会承认这么个大怪物的存在,除非是他们见过它 ,也就是说,除非他们自己亲眼所见。 按照多次观察所得,平均算来(去除保守的估计 ,即此物长二百尺⑤,也不按夸张的算法,即这个大 家伙宽一海里⑥,长三海里),我们可以肯定,这个 庞然大物要大大超过鱼类学家们迄今为止所认同的所 有的鱼类,如果这个大家伙真的是存在的话。 可是,它真的是存在的,而这种存在是无可否认 的,而人是一向喜欢听神奇的事的。所以,这个不可 思议的东西的出现,就必然在全世界引起轰动,要想 把它视为奇谈怪论,那是根本办不到的。 确实,1866年7月20日,加尔各答一布纳克轮船公 司的蒸汽机船“希金森总督号”,在距澳大利亚东海 岸五海里处,就曾遇见这个游动着的大家伙。起先, 巴克船长以为是遇见一块不为人知的巨礁,他还准备 对它的准确位置加以测算哩,可是正在这时候,这个 奇怪的大家伙竟然突然地喷出两根水柱,高达五十尺 ,直插云霄。如此看来,除非是这块巨礁上有间歇喷 泉,否则的话,“希金森总督号”所遇见的就确实是 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只是尚不为人知罢了,这种动物 能从鼻孔里往外喷出混杂着空气和蒸汽的水柱。 在这同一年的7月23日,西印度一太平洋轮船公司 的“克利斯托巴尔.科伦号”在太平洋水域也看到了 同样的情况。这么看来,这个奇特的鲸类动物速度惊 人,能够快速地从一处游到另一处,因为“希金森号 ”和“克利斯托巴尔’科伦号”是在相距七百海里的 两个不同地点看到它的,而时间上只是相隔三天而已 。 半个月后,在距“克利斯托巴尔·科伦号”在太 平洋上遇见那个大家伙两干海里处,国家轮船公司的 “海尔维蒂亚号”和皇家邮轮公司的“香农号”,在 美洲与欧洲间的大西洋海域迎面近舷对驶时,分别在 格林尼治子午线的北纬四十二度十五分、西经六十度 三十五分处,同时发现了那个怪物。“海尔维蒂亚号 ”和“香农号”首尾相接不过一百米长,估计那个大 怪物至少得有三百五十尺长,因为这两艘船与它相比 较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可是。当时在阿留申 群岛的库拉马克岛和乌穆居里克岛一带海域的鲸鱼, 个头儿最大的,也从不超过五十六米长,人们甚至都 没见有达到这一长度的。 有关的报告接二连三地传来:横渡大西洋的“佩 莱尔号”的几次最新发现;跑伊兹兰航线的“埃特纳 号”与那个怪物擦肩而过;法国“诺曼底号”驱逐舰 的军官们所做的记录;海军准将菲茨·詹姆斯的参谋 部在“克利德勋爵号”上所测定的精确方向。所有这 些报告,都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应。在那些生性爱说 俏皮话的国家,这件事被当成了笑谈,但在那些认真 务实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人们对这件事就 极其关注。 在各个大的中心城市,这个怪物成了时髦话题: 在咖啡馆里,人们在津津乐道地谈论它;在报刊上, 人们在嘲讽它;甚至有人还把它搬上了舞台。各家小 报可算逮着机会了,随心所欲地编出种种离奇的故事 来。有些因为编不出新花样,便把极力想象出来的那 些巨型怪兽又给刊登了出来,从此,报海中从那头白 鲸——可怖的“莫比·狄克”①,到斯堪的纳维亚传 说中的巨型海怪克拉肯②,应有尽有。有的人甚至把 老古董也给搬了出来,包括亚里士多德和普利尼④的 看法也被引用了,因为他们两位也认为有怪物存在。 还有彭图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话、保罗·埃纪德的游记 什么的。最后,还搬出了哈林顿先生的那诚实可信的 报告来。据此报告称,他于1857年在“卡斯蒂朗号” 上看到过一条大蛇。这种巨大无比的蛇直到当时为止 ,只是在旧时的北极探险船“立宪号”驶经的海面上 出现过。 于是乎,在学者圈内和科学杂志上,轻信者与怀 疑派之间便展开了一场没完没了的论战。大家因“怪 物问题”而变得异常激动。信奉科学的记者与相信神 灵的记者大打起笔墨官司来,有些记者还因此而动起 了手,因为他们从海蛇争起,最后竟发展到人身攻击 了。论战持续了半年,双方各不相让。各种小报连篇 累牍地发表文章,矛头指向巴西地理研究所、柏林皇 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研究会、华盛顿史密斯协会等 所发表的论文,对《印度群岛报》、穆瓦尼奥神甫④ 的《宇宙》杂志、皮德曼⑤的《消息报》上的辩论文 章大加抨击,对法国及其他各国的大报上所登载的文 章也进行了无情的批驳。小报的那些才华横溢的作者 们故意引用其对手们曾经引用过的林奈⑥的那句话— —“大自然不创造蠢材”,其本意是想让当代人不要 违背大自然,相信什么大海怪、大海蛇和“莫比·狄 克”以及海员们脑子发热而胡编乱造的东西。最后, 报纸上一篇极具讽刺味的十分受编辑们喜爱的文章起 了作用,像伊波利特一样,给了那个怪物致命的一击 ,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结束了这场论战。才智终于战胜 了科学。P2-5